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2024-1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赴江苏省部分初中名校参观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4月11日—16日,初中教研室组织两区教研室副主任、全市初中教学示范学校校长及部分市直、区直学校校长等12人,赴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南通市教研室、南通市崇川区虹桥二中、海门市东洲中学、溧水县东庐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参观考察。整个考察活动安排紧张而有序,内容丰富而充实。为确保考察活动取得扎实效果,初中教研室要求每位同志都要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回,真正把考察学校的经验学到手、学进脑,以更好的指导我市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在考察过程中,大家不辞辛苦,不怕疲劳,带着激情和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认真听取所考察学校的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交流,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考察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所考察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的学校,是江苏省甚至在全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它们在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洋思中学的“四清”教学模式、虹桥二中的协同教育、东洲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东庐中学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洋思中学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特色: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学”,即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自学。第二步是“后教”,即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拔。第三步是“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此可谓“洋思经验”之精华所在。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促使学生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听课都特别认真,学习目的性强紧张程度高。
2、“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洋思中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标志是“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每节课都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通过有意紧张来完成。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精心设计学生的学案,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集体备课勾画出框架,个人备课处理好环节,充实好内容。每节课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是考试,教师讲课的实质是对考试的评价。
3、“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四清”的实质是不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堂堂清”、“日日清”是由任课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过不了关的学生要用自习时间或课间同学之间补课,直至过关。“周周清”是由年级组组织进行的,过关内容就是本周所讲的教学内容,过不了关的利用休息日找教师补课。“月月清”是由学校组织进行的,是一种正式的考试,由学校统一出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二)虹桥二中
虹桥二中实施素质协同教育,即以管理协同、德育协同、教学协同、社区协同、评价协同为主要内容的素质协同教育。以素质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和谐教育体系。和谐教育来自和谐的管理。学校协同管理确立了六种理念: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本质的素质教育观;坚持以学科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观;坚持以塑造人格为中心的发展评价观;坚持以掌握学法为目标的主动学习观;坚持以分层施教为主题的教育效率观;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的办学质量观。
在这六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模式上树立了十个观念,即:管理理念上树立法德双治的观念;管理宗旨上树立协同发展的观念;管理志向上树立争当龙头的观念;管理目标上树立学生至上的观念;管理策略上树立主动超前的观念;管理动力上树立科研提质的观念;管理人力上树立竞聘上岗的观念;管理财力上树立优绩优酬的观念;管理物力上树立效益优先的观念;管理实践上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在工作实践中,确立了以“学生管理上采取‘一主四师’协同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十二大创新模式。正是这些创新的理念和协同的模式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东洲中学
海门市东洲中学位于海门市区东部,是1987年创办的一所海门市直属中学。学校自建校以来,先后被评为首批省实施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连续三届被评为省模范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近几年来,又成功举办了江苏省德育整体改革现场会、江苏省初中教育现场会和江苏省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现场研讨会。学校创办人张炳华校长先后被授予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心理教育专家、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张校长多次应邀到省内外讲学,2000年还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会,受邀作专题演讲,交流办学经验。他的办学理念是当名校长、铸名教师、创名学校,创造自然教育生态环境,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学校的办学经验,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电视台、江苏省教育电视台、江苏省卫视台、《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成才导报》等报刊媒体都专程到校采访并予以宣传报道。
东洲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历经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问题)、心理预防(预防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着眼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三个阶段,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管理介入互动,为东洲中学学生的健康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张炳华校长富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从实际出发的治校策略的管理下,学校发展成“领导个个教育行家、教师人人教学能手”的先进群体,连续八年获市中考综合考核第一;校园展现出“师生物皆可入画、山水楼交相掩映”的秀丽环境,处处张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
(四)东庐中学
东庐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自1999年以来,该校在陈康金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摒弃传统管理模式,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过程是:让广大教师充分占有资料,根据各个教师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每位教师轮流主备部分内容,其他教师协助查找资料,形成初稿;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后定稿,形成包含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及探索提高等内容的格式统一、师生共用的“讲学稿”。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要在“讲学稿”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簿”,学生填写“学后记”,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对每份“讲学稿”教师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课堂上,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走近课堂,变从教师出发的题海训练为学生自主的先思考后练习。测试时教师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这一优质资料经常地进行复习,极大的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几年内连获殊荣:被江苏省确认为示范初中;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中小学学习的先进典型。
二、所考察学校的基本经验
(一)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是锻造品牌教育的基石
“江苏教育”品牌的真正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教学成绩的炫目上,其魅力源头还在于开放鲜活的办学理念。所考察的几处学校,在办学主体上,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多元办学主体;在教育对象上扩大了教育范围,普遍建立了家教辅导中心,家长也成了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内容上,除国家规定的课程外,增设发展型课程,如东洲中学的心理教育课就颇具特色,教育效果显著;在教育空间上,把课堂搬到部队、工厂、农村甚至国外,让学生接受更全面的素质教育,如东洲中学每年都组织师生到国外考察、学习,真正实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教师队伍上,城乡之间、中小与村小之间经常互派教师,进行长期交流,学校内部实施“青蓝工程”,实行捆绑式评价,开放、灵活的教师对流动交流机制和评价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
(二)以校为本的课改实践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
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名优教师带动一般教师,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个案方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了以上考察学校创办特色的关键。洋思中学敬业的教师创造了教育的神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逐级教学把关制度,均称为全国关注学习的土生土长的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利用,将学、教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东洲中学采取“交叉听课、对话点评,一题多课、课例展示”的形式,积极组织全员参与的校本课例研讨,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坚持开展校本课改研究,每学期初,学校制订学期课改工作计划,围绕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等学习相关理论、开展集体研究,坚持走以课题开发促进课程开发的校本化道路,积极开展“农村初中进行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对此进行专题采访并报道,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果;虹桥二中则以协同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素质协同教育,构建和谐教育体系,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改革举措,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也成为了南通教育的一大亮点。
(三)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铸就辉煌成绩的根本
江苏四校教育之所以成功,关键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强烈的教育发展意识,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办,把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结合起来。
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东洲中学校长张炳华是江苏省人大代表、心理学教授,他积极倡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承任教师培训及初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上有远见卓识,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读书不能增加一个人的长度,而能增加一个人的宽度”的理念,倡导教师多读书、多学习。东洲中学还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每位教师都制订自己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还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客观地记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快速提升。东庐中学在发展初期,也多次派出教师在洋思中学蹲点学习。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名校长多、名教师多,还得益于他们对“青蓝工程”的重视。各学校都成立了活动组织委员会,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手、成材。青蓝结对,不拘一格。他们打破原来“一对一”、“一帮一”的格局,逐渐变为“一师多徒”、“多师一徒”,有的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许多青年教师在名教师的“传、帮、带”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读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金钥匙”,使自己登堂入室。同时,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做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定期进行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初步建立了教师成长成材的合理梯队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奋勇争先。正是多年以来持之不懈的努力,才打造出一支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四)严谨务实的管理举措是实施高效办学的核心
江苏省、市均实行模范学校评选,以此推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管理是学校的生命线,管理是学校的晴雨表。在所到的四处学校,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就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实效化。
一是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考察学习中处处感受到各个学校的管理,都是在严格有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上作文章,充分体现了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二是环境建设突出园林特色。注重体现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满校园各个角落,把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乐园。三是制度健全,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虹桥二中编印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到学校总章程,小到驾驶员岗位职责,均制定了科学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每个部门处室、每个人职责分明。同时,各学校严格按照规章抓好落实,确保制度的权威。如东洲中学“没有制度外的人,也没有制度外的事”已达成学校师生的共识,确保了学校管理制度的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
(五)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保障
所考察的四处学校,在各类评价改革上,都明显的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对教师评价,按照教育教学、教科研、差生转化、教学常规、履行职责等方面,分A、B、C、D四档进行考核,对教师上课、辅导、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所有教学环节也都进行了量化细化,并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学生的评价,则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整体发展质量的评价,坚持各学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情况,把学生高考及未来发展情况也作为对初中、小学及其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校的评价,各地市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学工作捆绑起来进行综合考核,作为重点学校的评估成绩,这样既有利于加强重点学校对薄弱学校教学指导,也有利于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几点思考与启示
对照江苏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江苏教育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南通人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应和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化、集约化、内在化的发展特点,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二)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论文发表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的学校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下一步,我们应当学习南通人,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三)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的教育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大面积、加速度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而且是一种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下一步,我们也要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从各自优势出发,以课题为纽带,组建起自己的科研集团军,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科研能手成长起来,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同时,紧密结合高中教学区域化管理,探索加强高中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形成合力,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市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如南通市在扎实推进“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基础上,又把名教师、名校长等教育精英整合起来,建立了南通教育的专家库,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打造出一批新的名师,带动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产生了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精心打造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育干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江苏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高考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高考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通常,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揠苗助长”——通过加班加点、针对考点,进行机械反复的“应试训练”,促使学生出好成绩,这是拼消耗;二是“顺其自然”——通过巧妙地组织、引导和必要的科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力,学生自然而然出好成绩,水到渠成。在南通,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南通中学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进了通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南通中学的老师们是怎样让学生轻轻松松成为大学的人呢?他们的“生根之策”便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南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初中教研室
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