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室上学期工作总结及下学期工作思路

2024-11-24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一、XX年下期工作思路

XX年下期教科室工作以以市教育局 “三万工程”、“131工程”、“学校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xx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实施意见”、“xx市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实施意见”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意见为指导,推行“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精细化管理”策略,突出主动管理、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全体教师的“团队式发展和梯级化成长”,努力打造一支专业过硬、技能精良、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工作

(一)强化管理,教师教育工作精细化

1.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由校长主管,分管副校长和职能处室具体抓,学校行政协同配合的局面。完善了教师教育的管理制度,把教师参加教育纳入学校管理和考核。

2.认真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培训。做到每周组织教师参加一次集中业务学习,每月组织教师参加一次专题讲座学习,每期初或期末开展一次教师技能与专业发展主题培训,每年选派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特别加强了行政干部、教研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潜质教师、青年教师、薄弱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做到了培训的层次化、多样化、本土化和实效化。

3.落实培训场地、时间、内容、主讲教师和培训设施。每次培训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4.教师教育保障机制有力。教科室制定了《教师外派培训管理办法》、《校本研训制度》、《名师工作室实施意见》、《青年教师培养考核办法》等教师培训制度。在坚持做好教师自学和校内集中培训检查、考核的同时,强化过程管理,杜绝走过场、弄虚作假现象。坚持把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挂钩,奖惩兑现。

5.实践学校校本培训模式

在教师教育工作中,我们整合四种培训学习方式:个人自学研修、小组合作交流、学校集中学习、专家指导培养;继续开展以教研活动专题化,献课评课轮流化,专家引领常态化,校际交流互动化,名师培养目标化,奖励机制学习化,培训保障制度化为主要措施的“七化”校本研训活动,把教师专业发展看成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组成部分。

(二)创新模式,教学研究活动精细化

(1)建立健全各类管理考核制度

教科室制定完善了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组织考核办法、教研团队考核制度,名师工作室工作考核办法等,并通过各种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形成教研组的活动规则与成员的行为方式。如教研组、结对教师、名师工作室、科技活动等工作考核项目落实到人头、落实到具体工作、落实到工作量化,以工作质量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考核结果出现,每学期各项考核工作没收到一起对考核结果质疑的反映。其他管理考核制度也做到公开、公正考核,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2)重视教研组文化建设

结合学校“绿润生命,盛及未来”的办学理念,我们借助科研的引领,依靠教研组和名师工作室群体的力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共同实现“团结互助、乐观自信、负重自强、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的教研文化。

一是通过教研组成员解读,掌握教研组教师个性特长、专业特点、思维意识、敬业精神,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教研文化团队。二是通过学科建设目标、教师团队发展愿景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整合,形成教研组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3)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科室通过开展一些研究专题,打造“好课”,培养“骨干”,逐步形成“研究成果”(教学设计、课件、资料、论文等)。如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划分为识字教学课型、口语交际训练课型、童话训练课型、学科活动课型、句群训练课型、作文教学课型、复习课型、美文鉴赏课等;数学类课型有规律探究教学、数形运算教学、数、形概念教学、练习课教学、复习课教学;英语课型有阅读课型、复习课型、词汇课型、口语课型、写作课型、童话课型、听力课型、语音教学课型。课例研究是我校有效校本教研的一个亮点,本学期,我们开出了97节校级研讨课,44节新教师调研课,77节次新教师跟岗见习课,86节次微型课磨课。针对南湖校区课堂调研工作,专门组织召开由校长、教科室参与的调研总结会,通报调研结果,提出整改要求。专题研究模式拓宽了课程改革的阵地,锻炼了一大批教师,推进了课程改革。

(4)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学校坚持开展“课研训一体化”工作,把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机整合,加大了对校本教研的宣传力度,使全校教师都转变了观念,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同时还对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做了明确要求,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踏踏实实的将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

(三)积极研究,教育科研工作精细化

学校制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学校微型课题管理实施意见》《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坚持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带动学校教研改革的发展。截止本学期末,我校有立项课题14个,分别是:国家级子课题《学校社团传承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学校活动安全教育及问题应对策略研究》(2个)、省级课题《教师梯级团队建设策略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数字故事的应用研究》(2个)、市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通过感恩教育塑造未成年人优秀品德策略研究》、《实验教学器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师梯级团队建设策略研究》(4个)、市级微型课题6个,区级微型课题2个,申报国家级课题2各。1个课题荣获省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奖,三个区级课题分别获得一、二等级,15个校级课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6个市级微型课题被推荐参加市微型课题成果评比,是高新区唯一课题推荐上线率达100%的学校,2个课题参加区微型课题成果评比。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涉计学校各教研组、各学科,绝大部分教师分别参与到了上述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学校教育科研在课题结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方面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网络结构。

(四)点面结合,梯级教师队伍建设精细化

(1)实施梯级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专业能力特点,实施梯级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确定了省教学名师、省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校骨干教师、教坛新秀、青年教师6个梯级教师队伍;各梯级团队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各梯级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工作及专业发展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应完成阶段性任务。开展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展示研讨课活动;收集了梯级教师队伍工作档案资料,开展考核评比工作。学校实施梯级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让教师在不同的平台上得到了合理、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高,教师成长迅速。

(2)开展学科名师工作室工作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继续实施“名师工程”战略,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开展名师培养工作。名师工作室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师名师化发展。

(3)继续开展“青椒工作室”工作,建立了工作室博客,引导青年教师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

(3)实施“蓝青工程”

学校坚持实施“蓝青工程”,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有30位骨干教师与30位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根据学校制定的师徒协议,加强了对结对培养工作的管理与考核。通过传帮带,互帮互学的形式,使结对师徒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目的。青年教师能迅速适应学校工作,教学行为有明显变化,成长迅速。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4)开展影子培训活动

根据新教师课堂调研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南湖校区22名新教师与本部骨干教师结成学习对子,新教师参与骨干教师的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工作,促进新教师快速适应绿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更新观念。

(5)突出骨干教师培训。

目前学校有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36人。本着激励机制学习化的思路,本学期派出了95人次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骨干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培训;组织了52人次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市、区级专业培训;组织36名教师参加了“国培”工作。

(6)狠抓薄弱教师培训

针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薄弱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帮助他们分析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快速适应学校发展要求。本学期针对南湖校区教师开展专题课堂教学调研44节次,促进了南湖新教师的快速转变。

(五)拓宽内容,师生素质教育活动精细化

(1)广泛开展学生环境、科技教育活动

教科室制定《科技辅导员工作实施意见》《环境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专门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指导科技创新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学校科技创新、环境教育活动,开展科技辅导员培训。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环境、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XX年xx市第九届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市有10个项目获奖,我校就占3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或全市唯一中科生物奖,获奖等奖和获奖率居全市之首。科技创新为提升学校办学声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实施走班制选修课活动

在学校统筹安排下,教科室实施“走班制”活动课,制定了选修科管理制度、任课教师工作职责、巡视行政工作制度等。小学1-6年级学生周五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程达26门,教学班级52个。学生通过走班制活动课,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能力,学生参与各级各项技能大赛、展演活动取得优异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教师在走班制活动教学中,参与教材开发和课程教学,提高了教师课程能力。

(六)提高发展,各项工作成绩突出。

本学期,学校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教学研究协会开展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变”,让教师体验到成功。教科室组织中小学44人次教师参加区级以上说课、优质课、录像课、技能竞赛,8人获区级一等奖,9人获市级一等奖,3人获省级一等奖,4人获国家级一、二等奖,146篇教案、论文、课件分获国家、省、市、区奖励。

四、存在的不足

1.管理人员的思想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接受专业培训机会少,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学习和借鉴,拓展思路,增强科学规划和设计的能力。

2.两校区管理难度大,处室干部对教研活动开展的督促检查较以往相比难以落实到位。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不够强,指导力度不够大,培训方式有待探索。

3.在教育科研方面,学校微型课题研究不够扎实,过程材料不充分,研究成效不明显。过程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和落实。

4.梯队教师和名师工作室的动态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妨碍了相关工作的实施进程。

五、下一年工作思路

一个中心、两个切入点、三项工程、十个载体

(一)围绕一个中心:课堂教学改革

XX年教科室工作以 “绿润生命,盛及未来”办学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以市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三万工程”、“一三一工程”、“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着力开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教师教育工作;认真分析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结合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卓有实效的教师培训活动。

(二)找准两个切入点:学科课型研究、课堂教学观察

以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大框架下,着力开展学科课型模式研究与实践,通过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可操作、可推广、高效益的课型教学模式;开展周期性课堂教学观察活动,在一定周期内按学科特点确定课堂观察内容或观察点,开展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的课堂观察、讨论、交流活动,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与研究的纵深发展。

(三)实施三项工程:名师工程、蓝青工程、梯级团队建设工程

积极探索“一校两区”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完善“名师工作室”、“蓝青工程”、“影子培训”、“梯级队伍建设”等实施办法和管理考核意见,积极探索梯级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策略,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动态管理方式,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有效动力。

(四)依托十个载体:专家引领、专题培训、教学科研、十课活动、校际互动、读书活动、论坛沙龙、竞赛活动、网络空间、成果展示

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通过专家引领、校本专题培训、教学研究等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已有教育科研网络研究基础上,积极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科研与实践,从学校微型课题研究做起,探讨、研究课堂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论坛交流、竞赛活动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保持教学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通过成果展示、网络交流等形式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职业热情。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