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是生本高效课堂的基本骨架。关于小组课堂活动,很多农村的确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探讨。
1、很多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发言不积极,甚至不发言。这就牵扯到小组内发言顺序的问题,相对差的学生往往不愿首先发言,而听了优秀组员的发言后,又多感自愧不如,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相对欠缺的想法。按指定原则发言,首先指到相对差的学生,会拖延小组讨论的进程,延迟讨论结果的形成。按自愿原则发言,很可能发展成按学习底子优劣发言的惯例。当然小组主持人可以询问不愿发言的同学是否赞同某个组员的意见,让他(她)复述之。可能该生复述得也不理想。相比而言,还是按自愿原则发言好一些。
2、小组主持人的选定。选定小组主持人可以大大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多数老师往往引导小组选出优等生作主持人。主持人往往最后发言,因综合了其他同学的意见,他(她)的发言往往是组内最好的,顺利上升为小组意见,因此主持人也大多垄断小组发言人的任务。这套模式容易造成主持人一枝独秀的局面。如轮流担任主持人,其他组员对表现较差的主持人多有干预和不满。
3、发言人的选定。固定发言人会使其他组员丧失锻炼的机会;轮流发言,表现较差的发言人又会影响小组得到的评价,往往遭致其他组员的不满。
4、三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在基础较好的班级能取得一定效果,在很多农村班级却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进而老师不大愿意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
5、小组讨论的应付和扭曲。有一名后进生,在老师、组长的多次要求下,勉强完成了一个较为简单课上交流的任务:找出课文中最喜爱的一句话。他只是临时找定课文的第一句话,根本谈不上喜欢,也根本没读完课文,仅仅为了应付老师。次数多了,组长有些生气和无奈,告诉了老师。老师为了鼓励该生参与小组讨论,说了肯定的话:第一句很好嘛,万事开头难啊!从此,这名后进生每次遇到找文中喜爱的句子这类的任务,直接就逮住第一句了,关于理由还振振有词:老师说的万事开头难,我找的最难的一句呢。同样的问题,有一名优等生却尽量直奔课文中心句。本来前置学习中找到中心句可喜可贺,可次数多了,总有点不对味。该生可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所谓自己的喜好。对于那名后进生的此一问题还好解决,学完课文,再让他说说最喜欢哪一句就可以了。那名优等生的问题颇为难办。
很多农村教师之所以不愿以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就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细节问题一直没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一些先进学校对此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通过交流,也许能促进农村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