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洼子店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XX年之前,在校学生300余人,教职工30人。学校占地1万余平方米,校舍全是低矮的平房,教学环境较差,教学设备落后。XX年暑假开始,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投入近900万元,积极改善了办学条件。筹建了3600平方米的教学楼,2800平方米宿舍楼,800平方米餐厅及其它附属设施。目前,学校占地XX0平方米,建筑面积9366平方米,教学班24个,在校生1369人,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学校以“敦品励学,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并把建设“数字化校园”、“温馨校园”、“绿色校园”、“名师校园”、“优质校园”作为办学目标,各项工作上档升级。近三年来,连续被教体局评为“实绩突出单位”、“中考成绩优秀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绿色环保学校”、“十佳和谐校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绿色创建先进单位”、“交通安全教育先进单位”、“文保系统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绿色学校”。由于各项工作较为突出,我校先后为省、市、县义务教育均衡现场会提供了参观场所,受到与会领导一致好评。
在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我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一个“制高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这个“制高点”,可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带动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促进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可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127余万元,购置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全校干部教师形成广泛共识,教师、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XX年,我校通过“承德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验收,XX年通过“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验收。近三年来,在省、市电教馆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积极推广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师资培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承办市、县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在我校由普及、应用阶段上升到了探索与创新阶段,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师资培训、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应用引领等几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优化组织机构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化
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前提。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信息技术领导、信息技术教师、各学科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决策、组织协调及经费保障等工作。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有工作。学校教导处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主管领导——教导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小组——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网络。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抓好制度建设是适应现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有效整理的基础上,生成各种规章制度。如与校园网络管理有关的《网络中心维护管理制度》《校园网站更新条例》,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关的《计算机室管理制度》《办公室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多媒体室管理与使用制度》《广播室管理与使用制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采购、使用与维护制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评价制度》《电教硬件、软件借用制度》等。一些制度还正在建设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制度建设与应用,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3、树立超前意识,规划发展远景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中,我校领导班子立足现实,明确目标,对我校未来五年教育技术现代化及综合发展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我校在“xxx”期间,重点工作是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及软件投入,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继续营建一支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又精又专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现教育教学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在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工作方面,我校根据中央、省市级电教馆的课题研究方向,结合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确定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并组织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攻关,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稳步前行。
二、加快软、硬件建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离不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当地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设施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应用高水平”为基本原则,加快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步伐。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硬件建设。XX年,投资13万元新添30台计算机,保证了2生一台计算机。XX年投入15万元装备多媒体演播室和语音教室各一个。XX年投入8万元装备教师电子备课室,并接入了宽带,建立了校园网络中心,开发了校园局域网。XX年投入12万元再次装备学生计算机教室一个。XX年投入6万元购置了两套移动式多媒体设备,极大方便了教学的应用,并投入1万余元装备了分布校园各个角落多达30个音区的广播设备系统。XX年,建立了校园网站。又投资5万余元,购置了笔记本电脑9台。XX年,一次性投入42万元,购置了学生机38台,教师机4台,并为24个教学班装备了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各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同时新购置笔记本电脑21台,服务器3台。接入了光纤,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网点覆盖每间教学、办公用房,每一台电脑都可以与互联网连通,极大的方便了老师教育资源的查找、收集和利用,实现了资源共享。几年来,学校共购置学生机128台,教师机56台,多媒体28台,总投资102万元。几年来,学校还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投入15万元添置了影碟机、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视机、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软件建设先后投入10万余元,购买了足够的电子课程资源,如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教育资源和各学科教学课件、题库、教学设计等。同时自主开发了大批教学软件,如学校管理软件、教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图书管理软件等。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方便了学校管理和师生教学。
三、强化师生培训,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搞好这项工作关键在师资。教育终身化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学校作为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把“新技术”作为师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加强以搞好网页制作、网上教研为内容的网管员、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标兵,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培训,力争做到校长懂、骨干精、全体通。为此,我校采取“以点带面”、“经常化、制度化”的原则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培训学时及考核情况均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统计。我校的这种培训制度在全县得到了推广。同时强化教师树立网上学习的观念。教师的学习不仅是吃透教材、吃透教参,而且要熟知本学科教学最前沿、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先进的经验。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把它当成自主学习的工具。网络世界非常精彩,那里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养成每天网上读书的习惯,这样,教师能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名校名师的先进经验,以此促进理论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
在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校除按国家课时计划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外,重点抓好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工作。我校面向学生开设了电脑兴趣小组,并配有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应用计算机的水平,促进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近年来,我校多名学生电脑作品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竞赛中获奖。如XX年王也同学设计制作的网页《青春小站》在“河北省第七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中获初中组二等奖,他在第xx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中获初中组三等奖。马保国电子报刊《校园周刊》在“河北省第九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中获初中组三等奖。孙雪婷在第十一届“六一国际儿童节计算机表演赛”中获河北赛区一等奖。
四、加强资源建设,充分应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运用的直接结果是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近三年来,我校在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方面作了以下工作。
(一)、建网。学校接入了光纤,联通了因特网,建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并配置了3台“联想万全”服务器,保证了网速和扩容空间,保证了每个教师用机、学校管理用机、学生机房、语音室、电子图书室、电子备课室之间都有效链接,实现多媒体班班通、资源共享机机通。(二)、建站。学校开发了自己独立的校园网站,精心制作教师个人主页,班级网页,通过校园网站传达上级政策、发布学校信息、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教师研究成果、进行校际交流与对外宣传。(三)、建库。学校重视教学资源积累,建立了资源库。通过自主开发、网上接收与下载、校际交流、学校购置等途径,不断充实学校的资源库,教育资源分类存储,及时印发目录,供教师方便选用。
五、抓实研究应用,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水平
抓实教育科研。学校大力加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并以此为重点,以课题为载体,全力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与探索工作。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教研活动每学期6次以上,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引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积累经验,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100%的教师参加了课题研究工作。刘淑清老师等承担的省级实验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实验教师刘淑清在“中国教育学会课例评选”活动中获国家级一等奖,课堂教学《平移》在“承德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大赛”中获特等奖。小组课题研究论文多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在课堂教学中,100%的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0%以上。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情境,营造氛围,扩展视野,突破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达到80%以上,教育效率、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合格率80%,学科优秀率30%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近几年中考成绩逐年提升,今年由XX年的全县第六名跃居为第二名。在科研方面,我们正在把引导教师建立个人博客,书写教育日志,通过博客进行课后反思、发表教学论文、与名师对话、开展网上论坛与学术交流,进而形成博客群作为一个主研方向,力图通过博客团队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博客团队研发具有一定水准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抓实应用引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应用,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一是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积极开发校长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考核与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阅卷系统、教学成绩分析系统、校务公开系统等。二是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组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人人参与的“讲、评、说、做”活动,使教师逐步做到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网上教研、网上办公。三是大力拓展信息辐射空间。1、学校通过远程教育设施以及教育资源网等渠道,使每个学生能够聆听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此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2、家长座谈会、专家讲座、学区教师集中培训、晨会、广播等都充分利用了校园多功能演播系统、广播系统和校园网站。多功能演播系统、广播系统能够结合学校教育主题,定期更换内容,较好地发挥了宣传教育功能。3、我校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省、市、县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人次、市级特等奖4人次、市级一等奖2人次、县级一等奖4人次。李素娟等教师多次为全县骨干教师做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我校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论文、课题、课件等也取得了欣喜的成绩,有力推动了我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带动我市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4、近三年,学校多次承办市、县级教学研究活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活动,如全县远教工程“模式三”培训等,并为省、市、县义务教育均衡现场会提供了参观场所。这些展示、交流活动及我校教师的外出赛课和发表的有关文章、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等有力地促进了兄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发展,带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5、在我县许多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校信息部门都给以了技术上的指导,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6、利用计算机信息站为“三农”发展服务。
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创建信息化校园,管理是关键、培训是前提、学习是根本、建设是保障、研究是动力、应用是核心,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我校将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实现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的办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