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中阅读了国内著名特级教师阎学老师的专著《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作品中许多精彩的教育名言
,令人陶醉,有回味无穷之感。这些精彩片段充满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既是阎老师对教育的深邃思考,也很值得我们每位教师
在教学生涯中去尝试,相信会让每位阅读者受益匪浅……。随摘之,以飨各位朋友。
1.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2. 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界上 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3.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
秀的教师。
4. 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
5. 教师的智慧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们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
6. 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去阅
读、研究和思考。
7. 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知识,教师真正的智慧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寻到通
往智慧之堂的门口,在纷繁与迷茫中找到那条路,并且照亮它。
8. 课堂是触及学生理智和心灵的地方。
9. 学习就是心灵的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直达心灵,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脱离心灵的轨道。
10. 真正优秀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在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他更是在直接接触学生的心智
和心灵。
11. 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变成了教师在拿真理进行说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成了没有判断能力的、知识与真理的纯粹的仰视者和膜拜者。
12. 越有思想的老师,在教学上越有着自我思考的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就越是鲜明。
13. 真正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静心思考的课堂。
14. 优秀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手段与策略,更有这些东西背后的他所拥有的精神能量。
15.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展现的是自我的智慧与精神。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
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把这些完全属于自我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16. 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想法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
17. 我们总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秀,而对于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脑力劳动的快乐却极少考虑,这是一种教育上的短视与
急功近利的行为。
18. 当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领域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哪怕是一星微弱的火苗时,教师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
一丝萌芽,因为这一星火苗就是孩子发展智慧的希望。
19. 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尽量唤起学生所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的兴趣。
20. 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21. 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22. 教育的公平如果不是建立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接受应有的教育,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发展,为他今后的生活缔造幸福的基础
上,那么这样的教育就失去了公平的实质。
23. 每一个儿童都有极具差异而丰富的生长背景,教育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点,真正把人看做生气勃勃的具体的人,使教育活动
向个别化迈进。
24. 我们的教育往往在为了孩子的名义下做出了很多不利于孩子的事情。
25. 那些被遗弃的孩子,他们将带着对学习的厌恶,带着对学校与教师的怨恨,满怀着羞辱与挫败感走出校门,走上今后的人
生道路。
26. 如果一个人能在劳动中显示自己,他就不会变成对什么都不关心的人,他也就会在其他的活动领域(包括学习的领域)中
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志向。
27. 当一个人获得了劳动的快乐,当他看到自己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劳动成果是那么甜美,当他觉得力量的付出是那样密不可分
地体现了他的自尊感,那么,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要继续下去的力量与愿望往往是惊人的。
28. 教育的毫无作为、教育对人的分裂和对人的个性的忽视与遗忘,使教育成为残缺的教育,使人成为残缺的人。
29. 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30. 当我们坚信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笔财富时,我们就不会放弃发掘的愿望。它可能是密密的森林,可能是累累的葡萄,
可能是金黄的麦浪,可能是含苞的玫瑰……每一笔发掘出来的财富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美丽。那么,以极大的内心与智慧,以长
远的目光与实在的劳动,以浸透了人道主义汁液的、博大的心肠,去发掘这笔财富,这就是教育的本分,也是教师的责任。
31.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
32. 我非常怀疑有些课堂时间利用得如此精确、充分的教师,他的心中会否真正装着学生;我也怀疑那些始终快节奏、看似教
学效率极高的课堂,学生能够真正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而非一直绷得紧紧的。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有一定的弹性,有时
要放慢速度等一等,有时则要适当加快节奏,反之,假如课堂中的美一分、每一秒都完全把学生框在教师预设的思路内,不给
学生任何喘息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的课堂难道真的对学生有益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34. 在课内不放过一分钟、一刹那,一直要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样细致的工作中,还有什么能比这么干更为
愚蠢的呢。
35. 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关注自己的教案,而不是学生,就会很少会想到自己的设计在学生那里是否得到了真正的理解,这也就
是一些教师上课时间极为“精确”,课堂节奏始终处于高速运行、高度紧张状态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不顾学情、无视学生
。
36. “要让孩子想一想”,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教学设计的、外显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智慧的真实反映。
37. 要让孩子的思维得到片刻的喘息,不要拿“有效”、“智慧”这些美好的词汇来掩饰。
38. 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是内容而不是声调,是靠教师自身内在的学养照亮寻求知识的道路,通过知识内容本身引
发学生的惊奇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9. 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公开课的意义,盲目追求所谓的“剧场效应”,希望看到激动人心的“课堂效果”,感受到缤纷活
跃的“课堂气氛”。
40. 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热闹喧哗的课堂,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见不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沉默的状态,这就是造成目
前课堂上浮风劲吹的原因之一。
41.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不需要花哨,我们要能理解并认同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思索的状态,给他们沉默思考的时间。这片刻
的沉默与思考,往往比整节课的热热闹闹更可贵——因为我们都渴望做一只点燃学生内心的火把。
42. 即使教师把一只活猫带到教师里来,学生也并不能因此对猫的知识增加多少,这只活猫在课堂上反而成了一个最大的干扰
因素。
43. 教学的意识在于变化。
44. 教学方法是从这节课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思维规律出发,而不是从预先的教学设计出发。
45.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预先规定好课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对学生来说是不知不觉地根据情况作出变化。
46. 真正优秀的教师,上课时他的脑海中不应只想到教材,不应只想到他的教学设计,而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通过细
致的观察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
47.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番平等的对话。
48. 教师不应该只是传递信息,更不是直接传递信息,教师更应该关注、协调课堂上的各种因素,对计划作出适当的改动。
49. 一节课的成功,它的诞生只能是在课堂上,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之中,在不确定的变化与调整之中。
50. 教师不写何以教学生。一个不会写文章的教师,他必然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51.每个教师首先是个语文教师。
52. 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
53. 凡是语言表达流畅、擅长写作的人,不论他从事什么职业,他的工作能力基本上都值得信赖。
54. 每一个教师,不论他教哪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高度的精神
修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进而赢得学生对自己所教这门学科的热爱。
55. 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愿意优美地讲述周围美好事务的人,一个把推敲字眼的要求视同观察美好事务的要求的人,一个在普
希金、海涅的诗歌熏陶下成长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粗暴无礼和恬不知耻的人的。
56. 教育就是不断更新。
57. 教育在广义上说,就是精神上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讲,都是这样。
5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进修提高首先意味着他对某一真理的看法今天已胜于昨天。
59. 一个不是强烈渴望自我丰富、更新的教师,很难想象他的课堂是丰富的,是富于变化与有魅力的,也很难相信这样的教师
能够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的很远。
60. 教师的生涯就是一个永远求索、奔跑的过程。在这样的奔跑、求索中,他们不断地超越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更新了自己
。
61. 如果不善于今天就在少年的心中撒下数十年后发芽成长的种子,教育就变成一种最原始的照料,教师也就成为没有文化的
保姆。
62. 部分教师迫于压力,只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专注于研究每一年中、高考试题的变化,而研究本学科存在的真问题、前
沿性问题的教师越来越少,真正具备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由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被深埋在题海中
,厌学者大有人在,逃学者也屡见不鲜。
63. 如果教育者最终使学生不再热爱学习,最终丧失了对知识的热望,那就是教育最大的、最不能原谅的失败。
64. 教师面临的是千差万别的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因此不加以分析的、刻板的、公式化的教育方法使行不通的。
65. 教育,绝不仅仅是爱。
66. 一个教育者面对的是一颗颗鲜活的心,他必须要以同样鲜活的心去与之交融。
67. 教育工作的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并不在于保护青少年不受坏的影响,而是要使他们对坏的、不道德的东西具有免疫力。
68. 教育就是要提高孩子们对坏影响的免疫力,就是帮助他们与这些邪恶和苦难作斗争,然后战胜它,让幼小的心灵纯净起来
,强大起来,光明起来。
69. 教育就是一剂良药,是一种力量,教育教师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
70. 只要教师本着对孩子,尤其是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心存一份真挚的善意,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
71. 教学就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
72. 教学,首先是教育,是人的个性的道德形成,没有什么脱离教育的“纯教学”。
73.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领会知识里的思想,它更应该是站在孩子面前的把这些知识和思想带进课堂的教师。
74. 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因此,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
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教学,
才能鲜活美丽。因此,必须改正教育工作中那种极端功利、片面的认识。
75. 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
还由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够给与他生活的欢乐与自尊。
76. 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
,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77. 只重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又如何能够走远呢?教育中的功利随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
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78. 教学生读懂人的心灵。
79.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心灵更可贵,更值得珍视。尤其是孩子的心,那是世界上最娇嫩、最脆弱、最透明的珍宝。如果有
一种教育,它不关注孩子,不关注孩子的心灵,不把孩子及他的心灵作为所有教育元素中最宝贵的东西,甚至不把孩子及他的
心灵的健康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这种教育就不好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好的教育。
80.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教育理念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心灵进行体恤与洞察,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心地,
时刻意识到自己活在他人中间,并习惯以他人的快乐作为延续自己的方式。
81. 要教学生读懂他人的心灵这本书,教师首先要学会读懂学生的心灵。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得,也没有意识到自己
面对的是怎样的心灵。我们常常试图用指责、批评甚至虚伪的感动来打动孩子,除了破碎的闷响,我们常常听不见回声。
82. 当人与人之间彼此心灵相通,就会发现,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活在人们中间,这种存在感足以使人安然地度过人生
的每一个关口。
83. 毕竟,教育是面向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人。
84. 师生交往是一种精神的交往。
85. 教师应该是一个爱孩子的人,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情怀。
86. 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要求,他就耐心地等待,鼓励孩子再努力,再尝试,激发
他们一直向上的美好愿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孩子感到成功的路一直被照亮着。
87. 没有师生之间高尚而丰富的精神交往,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88.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这种说法之所以变成了“真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这种无视基本事实的前提下
,教师已经失去了辨白的可能。
89. 每一个具有基本良知、每一个尊重基本事实的人,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难教的儿童确实存在。如果不承认这样一个基
本事实,那么就等于否认我们在教育中确实面临者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果认为教育中没有困难和问题,那也就等于否定了教育
存在的价值。
90. 难教的儿童不仅存在,而且很大程度上,他们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91. 教育确实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但这种存在却不是没有前提的:那就是教育力量不能被无限的夸大。毕竟,我们不能
无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更不能把教育失败的板子一味地打在教师的身上。
92. 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93. 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心灵是一条一贯到底的红线。
94. 真正的教育者要唤起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要运用教师本人教导学生所怀有的真挚情感,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好人
,在心中树立与人为善的人生信念。
95. 若没有善良的培育,所有的教育艺术、教育智谋、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将丧失其意义。
96. 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帮助一颗心暂时从忧伤中解脱,也许就是帮助一只昏厥的小鸟回到它的巢中。
97. 生命的最大意义便是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这也是生命的最大慰藉。
98. 我们的教育看重很多东西,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欠缺了很多东西,尤其人的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善良的心灵,却极少有
人提及。
99. 教育不就是埋下一粒粒美好的种子吗?只要我们播种了,灌溉了,它们总有一天会发芽的。
100. 要让善良这一人性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在童年时代就扎下根来。我们的孩子,它们应该成功,但它们更应该善良;
它们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善良。
101. 为了幸福,我们阅读。
102. 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
。
103. 如果人的心灵是高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高尚的阅读充实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就不会炫耀愚昧,也不会把低俗
当高雅。
104. 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就不愁找不到阅读的时间。
105. 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106. 因为阅读,我对生活变得甘心;也因为阅读,我对生活又总是充满渴望。
107. 作为教师,不但自己应该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更有责任使学生走上这条可
以寻觅到人生之幸福的道路。
108. 当教师(教育学生时)按照常规的理解履行了常规的做法,却依然不能奏效时,我们就要换一种思路。
109.教师要把学生的身体健康看做教师的首要工作,因为孩子的一切,包括精神、世界观、智力、知识的学习和自信心都是
取决于他的身体是否健康。
110. 把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真正花在孩子身体锻炼上的那部分相比,孩子的健康就变成了一种“业
余生活”。
111. 如果教育不是首先维护了人的快乐、健康的存在,教育的一切智谋、手段、理论、信念,都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112. 幸福系之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不管其他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
感官享受,世界没有任何比健康来得更重要了。
113. 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关注并维护孩子们的健康,因为,这是一切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所在。
114. 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115. 在劳动中发展智慧,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116. 再也没有比让孩子们动手参与创作并使用这些成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的了。
117. 让孩子们动手吧。要知道,捆绑了他们的双手,就等于束缚了他们的智慧。
118. 当一种教育能让孩子们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真正的教育,也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当一个教
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119. 观察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美,是理解和感受生活的喜悦和生命美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中,才能
真正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于价值。
120. 对于一直禁锢在有害的工作或事务之中的身心来说,大自然倒是一贴良药,能使身心恢复常态。
121. 当下教育的大环境更多地趋于急功近利,学校与师生承受的应试压力越来越沉重,但是,这不能成为教育沦陷的借口—
—美好的、符合人性的教育毕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激励我们的力量。
122. 劳动是一种精神的培育。
123. 没有劳动的亲身体验不但会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更会使人淡漠、轻待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就是不尊重人,而
崇拜、向往不劳而获则往往成为一个人坠入深渊的罪恶根源。
124. 劳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它更是一个极其宝贵的教育过程。
125. 一个人在童年、少年时代对劳动的体验是极其宝贵的,那种对劳动的鄙薄与忽视将在其成年后成为冷漠、懒惰、不思进
取甚至走上歧路的根源。
126. 劳动关乎心灵,劳动培育了人的闪光、坚韧与勇敢的心灵。
127. 教育孩子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从自我服务做起,从尊重身边的劳动者做起;懂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欢乐与幸福,包
括在劳动中培育其对亲人的责任与忠诚。
128. 劳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的培育。
129. 死记硬背所造成的联想思维的衰退是造成孩子智力低下、学习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由于我们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力
发展规律的无知,许多孩子就这样被教傻了,教笨了。
130. 有些东西之所以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抑或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忘记,都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情感。
131. 记忆也需要感情色彩。
132. 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当我们调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最高尚、美好的情感,让他们置身于这诗一般的境界时,孩子们从心
底流出的都是诗一般的语言。
133. 知识不仅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同样,学习语言也不该是一味地“积累”,而要把语言变成思考与
表达的工具和手段。
134.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积累”是被提及最多的词语之一。但究竟什么是“积累”,怎样“积累”,“积累”后怎样运
用,许多老师恐怕没有仔细地思考过。
135. (积累的)那些词语虽然数量客观,但它们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
136. 教师美的语言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正是用这把“钥匙”,他在孩子面前开启了一个无限的美的世界,并且引导孩
子不仅欣赏而且参与创造了这个世界。
137. 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
138. 一生中若能与自己的书本相遇,是幸运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拥有这种美好的相遇。
139. 永不止步,永不满足,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能够到达一个崭新的天地。
140. 童年时代的朗读,这首先是对心灵的哺育,是人的高尚品质对儿童灵魂深处的触动。那些揭示高尚思想的故事总是一点
一滴地将人性倾注到儿童心里,构成善良的心地。
141.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42.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和老师反对孩子在游戏上花费过多时间,因为孩子们实在太忙了。他们要学奥数,要学跳舞,
还要去学书法。他们哪有时间可以玩啊!在教师和家长的期待与愿望中,这些孩子就这样走过了童年,尽管他们不曾体验到童
年的快乐——确切地说,他们度过了没有童年的童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143. 游戏其实也滋养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144. 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
145.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146. 越是在教育上取得成就的教师,他们越是爱孩子。
147. 如果你不爱孩子,那么教师这个工作就太苦了。
148. 即便是那些不做班主任,而以教科研成就著称的教师,他们的成就归根结底也是源于对孩子的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源于
发自内心深处的最大的善意和真挚的同情与信赖。
149. 爱,是可以创在奇迹的。
150.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151. 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152. 能够称得上学校骄傲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真正的好教师。
153. 很难想象,一个不把“人”放在首位的学校,究竟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能够走多远;也很难想象,这些没有名师的“名校
”能够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154. 我相信,这所学校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有这样一位要把教师培养成名师的校长,有这样一群渴望成为真正名师的教
师。
155. 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
156.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教师可称为学校的骄傲: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学科,热爱那门学科,并了解
它的发展状况和最新的发展方向,以及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最近取得的成果,能够热心于本学科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
立研究的能力。
157. 深湛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一个教师具备了这些条件,它就是一个足以
令学校骄傲的教师。
158. 教师能够把精力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上转到对学生的关注上,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样,
教师不但教得轻松,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159. 在专业知识上达到精深的境界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160. 除了深湛的专业知识,真正的优秀教师还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
161. 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门学科。
162. 不论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研究真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成
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163. 打破学科界限,具备开阔的视野,是一个优秀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特征。如果说深湛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优秀教师
必备的底色,那门开阔的视野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的空间。
164.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这绝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也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所在。
165.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166. 就一节课来说,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状态,也需要一个教师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167. 某一个教师上的某一节课,实际上表现的是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学智慧、精
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想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他的外贸也可看出他的
精神气质。
168. 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今天某教师上的一节课,不仅仅是他昨天花一定时间进行准备的结果。一堂课并不只是,也并
不那门多地就是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所读过的那点教学参考书和补充资料。
169. 一个优秀教师,他是用终身的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通过不间断的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造就
了今天的自己。
170. 优秀教师凭借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不仅教给了学生某些知识,而且他完全可以照亮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
生理想的道路。
171. 读书,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
172. 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朵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汲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脱离智慧与知识的太阳。
173. 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最终减轻自己的负担,才能把自己从教材和教参中解放出来,才能花费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
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减轻脑力劳动的负担,把他们从题海中解救出来。而那些不读书,一味死抠教材和教参的教师,将在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的繁重劳动中耗尽自己,却感受不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感受不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174.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而这种精神生活在很大程
度上与阅读有关。
175. 优秀教师的课往往视野开阔,丰厚,大气,从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他们本身就是课程开发者。
176. 课堂是反映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
177. 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
展有益。
178.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记住:一辈子,一节课。这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信仰。
179. 我有许多爱读书的教师朋友,听他们的课,跟他们聊天,都是一种享受。
180. 教师的公正。
181. 孩子的心极其稚嫩、敏感,他需要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力量,哪怕是批评与指责,只要让他感觉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真诚与
善意,对他都是一种鼓励。
182. 说到底,教育的公正还是教师的公正。
183. 教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脆弱的心灵,这需要加倍的耐心与灌溉,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而能够长期支持
这种努力的力量,是那份博大的悲悯的情怀,是面对每一个孩子都绝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184. 对孩子来说,他所得到的来自教师的公正,都意味着欢乐和幸福。
185. 惩罚是为了检点与反思。
186.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犯错”之后必须受到提醒、警告或责备。
187. “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两个永恒的命题。
18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罚是最要不得的惩罚方式,因为皮带和拳头会在儿童的心灵中扼杀细腻的敏锐的感情,培植愚昧
的本能;用皮带培养出来的儿童会变得麻木不仁、冷酷无情。
189.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教育要通过实施“美疗”——听音乐、读文学作品,到大自然中游览,编写童话、诗歌等方式
,帮助这些孩子麻木、冷酷的心重新恢复活力,恢复对人的信任,恢复敏锐与细腻的感情。
190. 体罚不仅标志着家长的软弱无能和惊慌失措,也标志着他们的教育方式极端不文明,这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耻辱。
191. 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使用任何惩罚的手段,因为受到惩罚的孩子会因此感到不再需要振作起来,不再需要使自己变好
,这几乎等于摧毁了他向上的愿望,堵住了他向着光明前进的道路。
192. 实际上,惩罚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一个人能检点自己和反思自己。
193. 惩罚本省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人感到羞愧,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194. 管理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工作,有时教师在管理上所花费的心血与精力甚至超出了在教学方面所花费的,每一个教
师都不能回避这一点,因为没有管理就没有教育教学。
195. 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戒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
196. 少提戒律,多进行鼓励,用积极的活动使学生不但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且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在主动地、建设性的
活动中获得无痕的教育。
197.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的是“禁止”,是“告诫”,而不是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具体的活动。学生往往知道什么是被“
禁止”的,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
198. 惩罚固然是一种教育手段,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使用这一手段的。说到底,教育的职责还是应该
唤醒人性中那些善良的、美好的东西,而这些都依靠无限的信赖和真诚的鼓励。
199. 一天淘出一粒金子。
200. 当孩子感觉到你内心深处的善意时,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前提。
201. 面对“难教的孩子”,教师永远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使孩子丧失信心。不管他已经处于一个怎样糟糕的状态,教师都
应该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耐心,使他看到前进的方向,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自尊,激发他内心深处学习
的愿望。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信任、被尊重、被寄予良好的愿望时,当孩子感觉到你内心深处的善意时,教育就有了成功的前
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独特,理念是否先进,都不占据主要的地位。
202.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
出一千粒金子。
203.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复杂、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自有其成长的秘密,需要我们以加倍的耐心和
细心,去等待和面对。这是一项非常复杂、折磨人的工作,任何一点粗暴、急躁,任何一丝一毫的冷漠,甚至是一个无意的眼
神,也许都足以摧毁那一颗脆弱、娇嫩的心灵。
204.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保持学生内心深处那种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就好比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要想看到最
美的生命的花朵,就不能忽视那些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没有这些根须,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教师要毫不间断地给这些
根须提供滋养,要相信思维就像一朵花,它逐渐积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不停地用汁液浇灌它的根,给它适合的土壤和阳光
,终有一天,生命的花朵就一定会绽放。
205. 教师要带领孩子,尤其是那些“难教的孩子”,怀着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决不让任
何一个孩子陷入孤独、黑暗之中,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感受到没有出路的悲哀和绝望。这是一个根本的教育原则,也是一个教
师最可贵的教育信仰。
206. 莫做孩子的报忧者。
207.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从来不是孩子们的报忧者,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忧患。
208. 我们常把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当成了孩子幸福的全部。倘若我们还在安然地允许这样的事情继续存在,倘
若每一个教师有足够的勇气自我追问,我们就不能不为自己感到羞耻。
209. 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孩子在寻求智慧的道路上,不可能步调一致,他们大脑中的某些沉睡的区域还有待
于教师去唤醒;而且,分数只不过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是众多区域中的一个局部,而不是全部。也许,在其他的一些
“局部”,他完全可以有出色的表现。
210. 学生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内心产生挫败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211.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更重要。
212. 分数就那么重要吗?与孩子的健康、幸福相比,分数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213. 孩子,我们一起努力,无论如何,你都是我最爱的学生!
214. 对学生永远怀着一份信任,相信在他身上还有许多有待挖掘的东西,教师就会多一份耐心与期待。
215.我经常以极其惶恐的心情想到追求好分数的狂热性——这种狂热性来自家庭,又蔓延至教师,成为学生幼小心灵上的沉
重负担,摧残他们的心灵。
216. 让我们以极其惶恐的心情告诫自己:莫让不及格的分数成为孩子的灾难,莫做孩子的报忧者!
217. 教师的劳动如何超拔苦难。
218. 为什么教师害怕上班?曾几何时,学校又变成了令人生畏的地方?教师的劳动为何变成了一种苦难?
219. 教师应当拥有巨大的热爱人和无限的热爱自己的劳动的才能。只有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劳动,才能长年保持精力充沛
、头脑清醒、印象清鲜、感情敏锐。
220.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对学生的爱、对自己劳动的爱看做教师超拔苦难的根本要素。
221. 如果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
222. 永远去爱孩子,永远不对某个孩子产生绝望,应该成为一个教师的信念。
223. 只有眼神里浸满了爱的教师才能从那一双双不同色彩的眼睛里看到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教师自己也只有在这个过
程中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24. 你不要大声斥责学生,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典型,——你要做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
。
225. 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
福之路吧。
226. 优秀教师都能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把自己研究的设想与成果付诸实践。在这种不断的检验与反思中,他们的教育
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27. 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
228. 爱人类比爱一个具体的人容易得多。在口头上说“我爱人们”比较容易,而去帮助一个身边的人却是比较难的。
229.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教育学生要关心自己的家人、同学,关心自己周围的人们,反对空谈“爱”
却对自己的亲人或周围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抱冷漠态度。他想方设法教会学生去体察身边的人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的那些默默的
痛苦,学会在别人痛苦的时刻给与发自内心的同情与关爱。
230. 让一个老人在爱意与温暖中离开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这样的爱更具体,更有价值了。
231. 爱不是用虚无的语言去谈论的,真正的爱应该付诸具体的行动。
232. 我们所大力倡导的某些“热爱”,并没有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下根来,他们甚至不“热爱”自己的父母,不“热爱”自
己的老师和同学。
233.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响亮地背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时,我不知道这样的“热爱”究竟是否会冷落到实
处。
234. 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在父母下班回家的那一刻,微笑着迎上前来,接过父母的皮包,递上一杯热茶,这也许比组织“我
们怎样爱父母”的演讲比赛好得多。
235. 爱是如何的真切,具体,远比某些看似崇高实则虚无的感情要可贵得多。
236. 要像珍视生命和个人荣誉那样珍视真理,要毕生为真理而斗争,而这个真理意味着:生活中没有哪件事不与你有关。
237. 作为一个教育者,发展少年作为公民对世界的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逐步使之变得敏锐起来
。一个孩子,当他对发生在遥远的帕米尔高原山脚下某个地方发生的事感到不安,那么他就会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表现出十分真
实的关切。
238. 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使每个学生珍视某种东西,保护某种东西,关心某种东西,这是情感教育、美育和德育中最细腻的
东西。
239.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死读书、唯读书的境界哪怕是在古代也是很难达到的,毕竟,人要生存,
要与人交往,人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活在人们中间。要教育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240. 在现在的教师群体中,很少有人具有这种“一切与你有关”的信念。他们的教育教学囿于教学,止于应试。这样教育出
来的学生,他们也许会取得很高的分数,但自私的种子早已深埋在心灵的某一个角落,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疯狂地生长起
来。这是教育中最可怕的隐患之一。
241. 当孩子把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一切,把自己的心灵体验到的一切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他的道德感就逐步形成了。
242. 希望孩子们能从沉重的作业中抬起头来,用自己的眼睛看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孩子们不应该只是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就
够了,他们更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心去关注、体验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苦难,并且为世界依然存在苦难而痛苦。
243. 当下的中国教师中,有多少人能够把孩子们的视线暂时从课本中引开,让孩子从书山题海中逃离出来,提醒他们睁眼看
一看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与你有关。
244. 做一个道德上进攻的人。
24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让孩子看到犯罪行为或是不道德的行为只是去评论一番,更不能妥协或者视而不见,而必须勇
敢地站出来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
246.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也必然会有一些东西将永远被人唾弃。
247. 教育,就是要让人走向光明,而不是堕入混沌;教育,就是要让人向上行走,而不是朝下沦陷。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
道理,我们就会赞成,并想方设法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在道德上进攻的人。
248. 沉默的服从是一种悲哀。
249. 教师要宽容每一个学生的执拗并非那么容易。
250. 当孩子还有跟您辩解的欲望时,这恰恰说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向善的,这并不表明他真的认为自己做得对。
251. 当我们面对一幕幕“顶撞”的场景,教师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呢?当孩子面对教师的批评不是选择接受,
而是选择“顶撞”时,教师为什么不能查找一下背后的原因呢?
252. 恰恰是另一种情况让人真正担忧,那就是当你批评他时,他选择无情的沉默;当你要求他时,他选择无条件服从。
253. 选择无条件服从的孩子,在他的沉默、服从的外表下,在他内心深处,思想的激流已经变成一潭死水,他会渐渐地失去
思考与分辨的能力,最终他变成了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听任命运的洪流把他冲刷到任何地方。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果。在这
些孩子中,当生活的磨难渐渐郁结在心头,一旦遇到合适的导线,他就会发生猛烈的爆炸,做出可怕的事情,不仅危害自己,
也危害别人。
254. 苏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对批评所表现出的明晰态度视为一种高超的教育技巧,他坚决反对要求孩子唯唯诺诺、盲目服
从,并把这视为一种教育上最大的危险。
255. 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不降低他的人格。不应当使他感到自己是听任命运摆布的一粒无能为力的尘埃。性格
执拗和不肯听话,要比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好一千倍。
256. 让我们牢牢记住: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有尊严的人。对教师来说,学生那种沉默服从不是一种快慰,而是一种悲哀
。
257. 教育应该培养一种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而“没有旁人在场的个人诚实”实际上面对的就是自己的良心。
258. 人在任何时候都要面对自己的良心,对着自己的良心做出解释。而对着自己的良心作出解释要比当着别人的面去解释困
难得多。
259. 每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岛屿都是大陆的一部分,不必打听丧钟为谁而鸣——无论谁死去,钟声为你而鸣。
260. 生命消失后将永不再来,因此,生命与死亡一样值得我们心存感激。
261. 人的诞生是世界上最大的欢乐,而人的死亡是世界上最大的痛苦。正因为人终有一天不得不离去,所以才更加真爱生命
,并力求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262. 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就必须去追求能在地球上留下鲜明的痕迹。
263. 一个教育者,怀着无限慈爱、悲悯的心肠,教导孩子在有限的生命内,要向上、向善,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在这个世
界上留下属于自我的痕迹。
264. 归根到底,生命的最大幸福和意义就在于使自己永远留在人间,这当然不是指生命肉体本身,而是人的精神价值。
265. 我们尊敬的并不是白发本身,而是白发本身以外的东西,所以老年人应该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敬慕。
266.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老人的尊重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年迈,而是因为老人身上特有的那些东西,即只有老人才可能具有
的生活体验与阅历,在精神上汇聚的财富,更有难得的人生智慧。
267. 那位老人慈爱的目光宁静地看着我,一种阳光一样温暖、明澈的感觉流过我的全身。我一下子爱上了她。
268.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
269. 我一向不喜欢文字的说教,但我相信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叮咛。
270. 正在恋爱的男女少年,他们彼此开始了解对方,关注对方,并在这种最隐秘的情感交流中开始树立责任感,同时开始思
考,如何才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使自己不仅能够欣赏对方的美,而且也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趋
于完美。真正的爱情应该具有这种引导人向上、向着光明的力量。
271. 女性应该成为一个青年、男子、未来丈夫、父亲的教育者。
272. 透过这种鲜明的、近乎充满愤怒的态度,我看到一个真正的男性无比高贵的内心世界。
273.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爱情是一扇明净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人们看到了自己周围世界中最重要的东西——人,强调青年
男女之间的爱情首先是一种精神交往,是彼此间巨大的、神圣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人。
274. 恋人之间精神交往的最大乐趣就在于彼此之间在智力和精神上的互相充实,不断发现对方心的美好的道德品质,并互相
吸收这一切美好的东西。
275.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不要公开谈论谁爱上谁的问题,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去引导他们认识到爱情是无比珍贵、高尚的东西,
爱情就意味着责任、尊严,意味着高尚的精神生活和共同的目的。爱,不仅仅是充满激情地欣赏,这是创造美的一种享受,是
为你所爱的人永无止境地创造美。
276. 让每一个女孩不做精神上的奴隶,让每一个男孩感到自己有责任为女性创造欢乐,这就是爱情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
277. 把美好的东西看做应该的。
278. 把不该受到表扬的行为看成了高尚,把美好的东西看成了额外的慷慨。
279. 表扬、奖励与惩罚、批评一样需要慎重使用。
280. 如果只有表扬才能够给孩子带来欢乐,那就潜伏者一种危险:表扬成了滋生虚伪与欺骗的温床。
281. 每个人永远都是孩子。
282. 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是多么伟大抑或卑微的人物,也不论是这个人长大多大年纪,他都是妈**孩子。
283. 培养孩子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爱与责任感,教会孩子感受母亲的爱,并回报母亲的爱,是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的教育
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84. 要记住,你就是你父母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目的、生活的酸甜苦辣。在无限的爱你之中,他们有时竟会忘记有那么一天
,为了给你们带来物质的生活欢乐而将自己的全身精力耗尽,而他们所余之力只会去爱你了。
285. 如果父母还有余力,那也是用来爱你的。
286. 享受妈**爱不应该是理所当然,孩子们更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妈**责任。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竭力使妈妈快乐,魏为妈分担
忧愁,保护她的健康,使她感到幸福。
287. 不论有怎样的改变,总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无比珍视,比如母爱,比如爱情。
288. 爱情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变化,而母亲的爱就不需要保鲜,也不需要考验,不会有任何附加条件,她是一种毋庸置疑的
、恒久的绵延与流淌。
289. 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认识到,不爱自己的母亲是不体面的。爱自己的母亲,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标志。
290. 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那个人就是妈妈。而一旦这个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去了,留在心底的与其说是
无尽的悲哀,毋宁说是一种彻底的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