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 篇1
8:42:54早上,观摩了张老师的课,有三点体会和感受。和大家共勉
一、精彩的预约
张老师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从七个方面对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体现了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包括学具的准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兴趣。
二、和谐的实施
从教学方式来看,张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构建了从“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从学习方式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变“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引领孩子走进数学的天地,使学数学成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通过借助剪刀、圆规、实物拷贝、绳子或木棒来画圆;通过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来寻找圆中的半径,直径的条数、长度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激发学生思考来考虑,圆是平面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区别较大,教师能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考即数学思维,在三维目标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学好数学。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的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张老师的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这方面做到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成长的质疑
动手就体验了吗?数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体验过程,历经过程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动手操作是体验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动手都能得到体验。怎样的动手才能有所体验,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数学知识背景的了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课堂上老师说有四种方法来画圆,其实剪刀和圆规来画圆是同出一辙,原理一样。画圆经历了借助实物磨印,到借助绳子或木棒来画圆,最后才到圆规,这些只是工具的演变过程,并不能说用什么工具来圆,就有几种方法。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除了半径,还应有直径和周长,这三者都是决定圆的大小的因素,说法不同,性质相同。
总之,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是为“有效性”而展开,“是否有效”应作为每一节课前和课后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特级教师刘可钦提出课堂教学三境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启迪智慧,三是点化生命,愿老师们为第三种境界而努力!
圆的认识评课稿 篇2
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提问:车论为什么做成圆形?
二、画圆。并思考画圆是该注意什么?
三、教学半径、直径、圆心,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判断直径与半径,
2、填表。知道半径求直径,直径求半径。
3、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什么?(1、正方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里面画两个最大的圆。)
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把车轮做成圆形。
我的拙见: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理解圆的基本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能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结实生活中的现象。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的构建,数学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满足,在实际的教学中毛老师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尝试:
1、教学材料的有效选择
教学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是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新知的前提,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
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毛老师没有机械的按照教材上圆心、半径、直径的单一顺序,而是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这一问题作为主线,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热情。
2、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本节课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圆的画法、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毛老师做了大胆的调整。使整节课比较紧凑而又不失灵活。
2、知识点落实的比较扎实,概念的教学比较清晰透彻。能让学生抓住半径直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圆上、圆外、圆内的区别。在经历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课堂的反馈中,圆心的发现,直径半径的理解等等无不展现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3、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值得商榷的思考:
1、圆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能否更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去研究,本节课教师引导得太多,不敢放手,更多的知识点是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决,知识背后没有方法与思维的支持从而让知识显得有点苍白。
2、关于直径半径两这间的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仅仅通过尺子量去验证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显得比较单薄,是否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验证,而不是在教师的暗示下用尺子量。
3、本节课的教学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4、细节决定一节课的成败,
1)教具的准备方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折,去验证圆形的知识点,这本身就不够科学。
2)数学语言的表达,生活中的一半在数学中就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一半来说明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
圆的认识评课稿 篇3
一、从游戏引入,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游戏,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从肢体阅读图形开始,让学生从袋子中摸图形,从接触中感受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最后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记得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教师要善于“往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第一层动手操作执教者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第二层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
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进行圆的圆心、直径和半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显得不够开放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剪了后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课堂或许会显得更活跃。还有,欣赏部分放于课的结尾处可避免欣赏得漫无目的。
圆的认识评课稿 篇4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体现“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借鉴的,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不光学到知识,其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技能、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薛老师的课由铅笔转尺画出一个图形,从而引入圆,通过课件出示光盘、硬币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激活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找到到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即“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在新授环节中设计了两次画圆:第一次让学生利用自己带的材料画,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少数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情况介绍画圆的一般步骤“定长、定点、旋转”,让学生根据这些步骤第二次画圆。然后组织学生自学书本94页例2下一段话,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呈现教材三个概念;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圆的认识评课稿 篇5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王荣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她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的进一步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画圆,通过画圆来认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通过同桌交流探究发现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做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这也是专题:“数学课堂高效探究”的体现。
圆的认识评课稿 篇6
“圆的认识”一直是老师们研究的典型课例,本次优质课又是这一内容教学的比拼,又一次领略到了老师们的智慧,感触颇深。
一、组织教学应该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完全可以看课本自学,何需老师花时间“表演”。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一回、体验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数学知识,并从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努力实现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上课的四位老师都用到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骑车、寻找宝物”等基本活动,给学生视觉和触觉上的充分体验。
二、寻宝活动是让学生理解“圆,一中同长”的很好的学习活动。
“寻宝”是同学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只要“寻宝图上的提示语”设计用圆的特征,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基本活动结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师的“寻宝活动”设计首尾呼应,让学生通过“寻宝”很深切地领悟了圆“一中同长”的特征。
三、抓住学习线索,重点突出、学习全面。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要认识很多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要想在一节课时间里清晰透彻地让学生掌握,需要老师有精当的教学设计,才能是同学们轻松地学会。因此,老师备课必须“深入”,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使学生轻松地展开学习,称之为“浅出”。圆的各部分名称虽然也有出处,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不必安排时间进行探究,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须安排探究时间,所以,认识各部分名称只要求认识,教师就可以以安排学生探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和关系”为主线,组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今天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老师心中定下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此时,学生的学习感受是“浅”,他们只要完成一个任务,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深”,他们学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