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2025-01-1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精选17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2

  近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的一点读书体会。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的确是这样。回想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每当讲到一个知识点,特别是有难度的知识时,自己的目光始终是先关注那些优等生,生怕他们不会,而对于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或上课不会听讲的学生,心里抱着反正不会,能听懂算你白拣,不会就算了。根本没有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想法。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对自我的要求等等方面就逐日下降。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就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原因就是对学生缺少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决心以后在自己的工作中,尽力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爱护好这点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烧起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3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的,具有鲜明指导性意义的教师辅导书籍。全书理论结合时践,生动地进行了阐述,使人受益非浅。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学习的体会。

  (一)作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当老师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师德的重要性。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先决条件就是要热爱教学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伟大和重要,还有教师这个行业“传道、授业、解惑”所特有的成就感,这些都足以吸引我们全身心的投入这个行业中。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既要树立威信又要使人乐于亲近。

  (二)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步要写好教案,这里面要注意要对教学对象定位。同时要尽量多的占有素材,写教案时要备有多种教材,教案不是教材的翻版,要从多种教科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研究利用何种讲法学生更明白,理解得更透彻。教案内容上则应该不断地追求更新、更前沿,以这样的态度写好每一次的教案都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和提高,不仅是对教学工作对于科研工作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其次,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做好上课的准备。要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因为教学经验不够导致对教学的控制能力不强,因此最好能够在每次课前,自己试讲一下。

  再次,要重视辅导和答疑工作,这样把本门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同时可以吸收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查遗补缺和深化理解,甚至有可能帮助你在该领域作出创新。

  2、讲课时注意的一些事项

  首先,要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风,作为教师要更加严格遵守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容和穿着应端庄大方。

  其次,具有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很高的说话艺术。说话不仅要求做到条理分明,生动、流畅、准确,而且要求做到严谨、缜密,同时在声音上则尽可能声情并茂,生动活泼。

  再次,板书整齐美观的布局都能给学生以美好的印象,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内容要有逻辑性,最好能在开始时简单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并顺势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在本次课结束前对当堂的内容进行总结,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互动。

  3、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教师应该尽量掌握以便于营造教学情境,巩固教学成果。

  4、教师还应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最好通过教学加以系统化,加以完善。

  读书帮助了我学习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增加的工作的经验,使我受益非浅,以后我将尽量的多读些书,不断的充实自己各方面的学问,争当受人欢迎的优秀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4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虽然在上学期间接受过关于教育教学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但是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才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多么的遥远。工作岗位上的“动态”学习与坐在教室里的“静态”学习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面对的对象不同。关于理论,一时半会理解不了,你还有机会,但站在教室,在课堂上绝对不允许你有丝毫的差错,因为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是不会答应你出错的。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中受到的启发还是比较明显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通过读这本书,我认为这里包含两点:第一是关于学生的思考方向,第二是关于教师的是思考归宿。

  学生的思考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利用各年级各学科不同的思考特点,让他们有目的的去想问题,探究问题,让那些不成熟的思维动起来,主动地去感知世界中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规律,进而让学生能单独研究规律,发现真理,造福人类,这是最高目标,也是最美好的期望。所以,在当下我国教育的环境中,无论是从家庭还是到社会,都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自然而然,学生承载的压力也比较大,老师不断的创造条件,让学生放开是思维去思考,天资比较聪慧的学生,能够在“空想”中掌握很好的知识,但对于有其他发展倾向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考还处于朦胧状态,知识对于他们是种一苦涩的味道,越学越困难,也根本不知道其来自何方,又要用于何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思考,教师应当思考让这些孩子怎样进入学习状态,学会思考,但在短暂的时间里,要取得丰硕成果的心理作用,教师只能让这些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尤其是算数中,哪一种种题型学生掌握不了,就教给他固定的解题方法,这些学生在繁重的记忆中度过每一天的学习生活。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或者段考中会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但慢慢的学生变得厌恶了学习,思考的意义凸显的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模型和关系量连接不到一起,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观察不明确,语言文字理解外延不明显,一系列过度的思维停滞让他们已经感觉到学习的困难,似乎已经克服不了了。

  针对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是:首先,阅读中让学生思考,大量的有意义的阅读会让学生建立思考的概念(关于阅读,将会单独谈感受,这里不再拓展);其次,劳动中让学生建立思考的概念,这个劳动场所是在学校中创建的,有专门教师指导的有目的的劳动。苏霍姆里斯基建议,根据儿童阶段性发展规律,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要减少对知识的强制记忆,越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让他们在融入大自然后,从感知中思考抽象知识;最后,兴趣是激发学生思考的老师,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学生喜欢理论性的东西,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学生的爱好不同,兴趣点不同,要让学生思考统一的知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必须针对性的找到他的兴趣点所在,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其思考的大脑能动起来。

  教师,也必须要学会思考。思考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思考自己的课堂怎样能有效有意义,思考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新时代儿童之间的联系在哪方面,思考我们的行为怎样较好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从备课、上课、课后三个方面无时无刻的去思考,只有那颗不停思考的头脑,才有可能会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出彩。接到一班学生,我们怎样建立评价体系,怎样给学生课后作业,上课我们的备课难易程度在哪方面,课后辅导学生,我们的措施是什么,这些都在我们思考的范围之内,同时,思考要有事实依据,根据事实去思考,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让思考更有价值和意义。

  用一颗理智的心,用一颗智慧的脑,我们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这种良性循环的思考,会让抽象的知识显得更加有活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从学生的状态出发,引导自己去思考,这种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思考模式,也许就是读后这本书关于思考方面的得到的一点启发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5

  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我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

  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涉及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瞬间解决心结的感觉。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

  我们总喜欢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要求也总是一样,所以每次都会在某些学生犯错误,某些学生学不会知识时,生气郁闷,甚至在耐心再教育之后依然没有进步时忍不住咆哮,抱怨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学生,读过第一篇之后忽然就不再纠结,“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是教育技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以后会加大这方面思考的力度。

  每天读一点,进步多一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6

  教师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学科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所以,课堂40分钟时间是我们整个生活时间的经典。这一个个40分钟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整个的生活质量,也代表着学生在儿童时代的生活质量。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好,提高40分钟的效率是在新课程时代下为学生减负,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一条捷径,是我们教师的永不放弃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大师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大师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脑力劳动在不断有效地进行着。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加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

  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大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7

  终于读完了!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8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教师岗位从教多年的我,阅读了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深感此书的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记得多年前阅读过这本书,近期从新阅读,仍感触良多,有重新阅读的必要。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虽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写的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我重点看了其中的《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书上所谈到的费佳、彼嘉、巴甫里克等学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

  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9

  书中第15部分内容就是关于学生作业错误多,教师批改难度大的问题。这也是一线老师最烦恼的。书中有一些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以改进我们在留作业,批改作业这方面的问题。

  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压缩批改练习本的时间,但是,“毫无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练习本里有大量的错误。检查练习本的问题是学校的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取决于几百条条件和前提。这里不可能提出某种单一的建议:“如此这般就行了。”但是,如果在整个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中能遵循几条固定的要求,那么毕竟还可以把花在批改练习本上的时间减少2/3左右。

  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这在实践上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做法:尽可能经常地把学生自己的活动变成他思考和判断的对象。

  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但是在某几项前提下,还是能有所减轻的。第一,在每一节语法课上,都分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把那些容易犯语法错误的词抄录下来,并加以识记。第二,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第三,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有了高度的言语素养那么错误就无处躲藏,以至于早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不是机械的做作业,那么灵活的思维就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怎么改正?以后怎么做?我想有了这样的思维做错题也难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0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觉得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

  如他提到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拥有热情,才能无悔的付出,才能孜孜不倦的钻研,合理地运用空闲及有效时间来工作,学习。

  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这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同时,我觉得做为老师应该要多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最要是读书。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对教育的作用,他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没有儿童的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的劳动者,要让走进的社会的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劳动的幸福。

  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的孩子就要面对现实,而现实绝对不仅仅是练习题、考试、分数,他要生活、工作,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都离不开劳动,不管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孩子长大后能胜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劳动,就需要他们有勤奋、努力、创新的品质,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怎么劳动、怎么创造,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光荣的,让孩子从小就爱上劳动。

  但是,苏老并没有把繁重的体力劳动作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和目标,而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和创造才是主要目的。他说:“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就不是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双手也不是消极的执行者。”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劳动从教学和教育中分离开来,劳动就是教学,劳动就是教育,劳动是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儿童由于在劳动中不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仅收获着创造,也收获着对自己的力量的认识。这样,孩子才会从劳动中感到劳动的快乐,才会感到劳动带给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严感,才会爱上劳动,才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激动人心的劳动”,这是一种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劳动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家庭,本来是现代社会孩子能参与劳动的屈指可数的场所之一,但这里的家务也基本上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承包了,因为他们怕脏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结果,等孩子上大学了才发现他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知道剪刀是干什么的,不知道纽扣掉了怎么办……

  没有劳动,我们的孩子的生活才单调乏味;没有劳动,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跛脚”、才“残疾”;没有劳动,我们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满了缺憾。

  把劳动还给孩子,让孩子的生命更丰满;把劳动还给教育,让教育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更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3

  我们平时常常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脑力劳动,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比方说学习自行车或者游泳,尽管别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给了我,但是当时我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一个偶尔的灵感和体会,就使我一下子学会了这些技能。也许会说我是无师自通,但是我知道这都是通过自己的动脑和亲自实践才学会的。我们的教学也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明明给学生详细的解说、细致的分析,可是该让学生展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失望,看着当时拼命点头的学生,现在都一个个低下了自信的头。上台解说也是吱吱呜呜,断断续续的,这时候的我们才知道原来刚才费了好大功夫,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接下来就对着学生大发脾气,倒霉的还是学生。所以太详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反而是吃力不讨好。

  特别是概念性的知识点,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更差。任何知识点如果不是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一味的传输是徒劳无意的。比方说音乐中的连线作用,单单从概念上讲解,学生怎么都理解不了,可是当我举了几个例子,运用生动的事例,并给学生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能掌握的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这样,通过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在我读书的时候,对于某个数学概念一直不能理解,对老师的一味讲解甚至觉得有很大的压力,我想这也是所有学生的心态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学习的主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4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单是看看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习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就感觉到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全书皆为经验之谈,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此书,就好像这位教育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与我面对面的交流,给我指点迷津,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我觉得这些经验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这本书给我的最好的建议就是——阅读。古人云:“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常读书、常思考,人才能不断进步。结合教学实践我更深刻理解到,阅读不仅是教师自己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读。

  一、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我们总在抱怨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每天的工作疲于应付,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二、学生的时间从读书中来

  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那么负担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满满,而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的时间微乎其微,学生负担过重,疲于奔命,对学习本身也失去了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何为学生赢得自由自配的时间呢?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会将他的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决定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有了这些常识,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所以,要想让学生专注于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就要推荐他们读一些跟这些知识有关的有趣的书,让他们有一定常识的储备,这样在讲授教材时,就会触动学生的思想,积极地思考,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他学起来也就轻松了,而且这样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深刻的,也就不用把全部负担转移到课后复习上去,也就减轻了学习负担。所以,“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这样也就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说,学生的时间来自课堂,而归根结底是来自于阅读。

  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百条“建议”,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而且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中都会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通过读此书,收获很多,但是如何让这些收获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所用,我想最主要还是要付出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而引领我们实践的一盏明灯就是不断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赢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5

  我读了《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的每一项建议都充满了教育智慧。实例生动,分析精辟,启发性强。由此,我理解了许多不同的教育观点。在这里,我简单地从微观细节谈三点阅读见解。

  认知1:成功的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什么是教师素养?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的教育素养:第一,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学科有广泛的知识。教师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了解研究儿童的各种方法。教育素养还有另一个方面,当涉及到它时,人们会感到焦虑。这就是教师语言培养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师越能自由掌握教材,他的叙述就越富有情感,学生下课后花在拿起课本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是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性和思维。老师对教科书的介绍就像是对会说话的学生的评论。老师不是在讲真理,而是在与学生交谈。

  感知2:成功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是一场灾难;求知欲是一种美好而顽皮的东西。打个比方说,它是一朵娇嫩的花,成千上万的细根在潮湿的土壤中不知疲倦地工作,滋养着它。我们看不到这些根源,但我们谨慎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丽就会枯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引导和铺垫,学生会感到学习枯燥,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上下更大的功夫,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获得知识,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后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应该学习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习方法,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我们能将家庭作业、科技知识、百科全书知识、有趣的故事和具有游戏性质的有趣实验纳入教师备课材料中,我们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知3: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思考

  只有善于思考,他们才能创新。阅读《教师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他似乎正在集中精力思考和认真审视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善于思考是他美好生活中最迷人的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的建议第5条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一组是指学生在记忆中必须记住和坚持的材料,第二组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讨论来看,第二套大纲是确保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读完这本书后,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阅读,提高教育素养,借助思维使教育充满智慧。因为只有智慧含量高的教育才能被视为一种阳光沐浴和雨水滋润,才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集合 篇16

  最近,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

  1、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2、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3、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5、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词语教学的问题,词语教学在初中阶段一直要么被忽视,要么被错误地实施,这里有一种新的有效的做法:用词语来描述自然、生活,来表达感情、思想。

  6、兴趣的秘密何在?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场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