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后重建的感谢信

2024-06-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关于灾后重建的感谢信(通用4篇)

关于灾后重建的感谢信 篇1

  XX市对口支援XX市灾后重建指挥部:

  20xx年5月12日,一场千年不遇的巨大灾难突然降临,XX市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们最艰辛、最惶惑、最无助的时候,XX人民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援建近8个月的历程,令人振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两会”代表和委员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让我们以“两会”的名义,代表63万XX人民,向XX市委、市政府,向对口支援指挥部的领导和同志们,向1900万XX人民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真情援建,感动,历史和我们都不会忘怀这份感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领导来了,人民来了。带来了温情,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指挥部的同志们驻扎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克服了水土不服、饮食不惯、身体不适等诸多困难,毅然坚守在援建岗位,夜以继日、不计得失、无怨无悔,辛勤地战斗在援建的第一线。这种作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无不感动着我们,无不激励着我们。

  务实援建,激励,历史和我们都不会忘怀这份激励。你们为了高水平地开展重建工作,派出规划专家,指导我们高起点描绘了重建的美好蓝图;你们为解决学生就读之难,开设专门班级,接收我市1200多名职业高中生在沪就读;你们为及时恢复旅游,专门组织了6000多名游客到我市,使我市的旅游生机复发;你们为重建精神家园,派出了心理专家和社工人员深入板房安置区,开展心理咨询,重树生活信心;你们为搞好农村重建,开展了19个区县对口援建我市乡镇的帮扶工作;在辞旧迎新之际,俞正声书记和韩正市长亲自给我市学生写信问候,使我们深受鼓舞;全方位的“来自问候”,使受灾群众过上了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冬天。退休教师沈翠英卖掉自己价值450万元的房子,全部捐建柳街小学校。这不仅是一位退休教师的义举,更是1900万XX人民的大爱无疆!……不胜枚举的感人事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既有物质上的倾力援助,更有精神上的极大鼓舞。你们的恩情长江作证,你们的恩情高山仰止。

  高效援建,助推,历史和我们都不会忘怀这份力量。一个个在建的项目,深深地包含了你们的援建热情、力量和智慧。在短短8个月时间里,是你们千里驰援,及时派出3000多名施工人员,解决了我市群众过渡安置之难;是你们倾力援助,启动三批七大类89个与灾区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援建项目,解决了我市灾后重建之难;是你们长远谋划,及时开辟“零费率”绿色通道,解决了我市农产品销售之难;是你们主动搭台,两地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协议48个,投资额达40亿元,解决了我市经济振兴之难。你们以惊人的“速度”、“力量”、“精神”,实现了项目投资总额、对口支援到位资金、启动援建项目“三个走在全国最前列”的显著成效。一座跨越时空的情谊桥梁,把国际大都市与千年都江古堰紧紧连在一起。

  创新援建,提升,历史和我们都不会忘怀这种精神。你们始终坚持形态服从功能、建设服从规划、进度服从质量的援建思路,通过项目建设“交钥匙”、“联建共建”和“交支票”三种方式,为我们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注入了崭新的动力和不竭的活力。

  地震无情风雨共担,心手相牵重建家园。

  一个个项目蕴含着一颗颗爱心,一颗颗爱心感动一座受伤的城市。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有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重建,一个更加美丽的必将在百废待兴的川西大地上重新崛起!

  祝:援建指挥部的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

  此致

  敬礼!

  

关于灾后重建的感谢信 篇2

  尊敬的:

  20xx年1月23日上午11时,始丰街道塘下丁村遭受火灾,一排二层七间民房着火,房屋、财产毁于一旦。村消防队、公安民警第一时间接警,及时出警,村领导、村党员干部、村民共同赴救,短短一小时内扑灭了一场大火,烧毁二楼二间民房,幸好无人员伤亡。这遭受火灾的就是我们夫妻俩陈达汇和王岩金的家。

  遭灾后,四方乡邻八方亲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端来一碗碗热菜热饭、带来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分分关切温暖着我们的心……时逢大年临近,急民之所难,解民之忧患,塘下丁村党支部书记陈帮照,村委会主任陈帮林,村支委丁斌斌等村干部共同参与灾后事务与房屋抢修,组织木工陈培见、泥水陈达昌和村民陈彩祥、陈达富等自发投入帮助我们灾后重建工作,大家齐心协力,不辞劳苦。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当火灾带给我们的伤痛还未清醒过来时,众人已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从灾后清理,采购材料到立墙盖瓦,直至室内墙壁粉白门窗安装,二楼二间崭新的房屋已经竣工!我们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在此!我们代表全家真心感谢大家的帮助,感谢街道及办事处和村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

  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真心实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心贴心的温暖!

关于灾后重建的感谢信 篇3

  灾区的变化新又新,灾区的颜色亲又亲。这是我们××人对绵竹九龙灾后重建的心得体会。20xx年8月23日,我接受任务,前往四川省绵竹市参加灾后重建。这是我作为一名江苏援建者第一次到四川。汽车驶入绵竹境内时,放眼望去,除了星罗棋布的救灾帐篷、蓝白相间的成片板房,就是一望无际的废墟。集中安置点前,不时可见排着长队领取大米、油等物资的灾民,他们的眼中充满惆怅。我的心情也一度难以放晴。当晚,指挥部的同志向先期到达这里的领导简要汇报了将于8月25日举行的首批援建项目启动仪式方案。仪式拟在已经清理完毕的九龙学校举行,利用原操场的主席台设置一蓝底白字的背景,既简便,又庄重、节约。当看到效果图上大红色的地毯时,这位领导突然眉头一皱,继而神情凝重地说,这恐怕不行--毕竟这是在刚刚遭受深重灾害的灾区。于是,大家反复合计,决定取消红地毯。最终,主席台地面“就地”利用了原有水泥路面,没有铺设任何东西。同样南京、苏州等城市同期举行的开工仪式基本也以庄严蓝色为主色调,没有那种喜庆的红色。

  岁月如梭,转眼我在灾区工作已一年。“5·12”一周年之际,××市第一、二批援建项目中的敬老院顺利竣工,医院、学校也将交付使用。为了展示援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反映和全面展示灾区群众积极向上、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全体援建人员坚定信心、圆满完成各项援建任务,经××市援建领导小组同意,指挥部于20xx年5月21日在九龙镇场镇举行××援建九龙第三批援建项目集中开工暨敬老院竣工交付使用仪式。作为分管副指挥长,整个方案策划自然落到我身上。此前,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100多名知名演员来绵竹慰问演出,红色的地毯、气球、标语、旗帜,身着红色服装、戴着红色帽子的演员和观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次没有更多的顾虑,我们理直气壮地以红色为主色调,仪式上红色的背景,红色的地毯、气球、旗帜,还有阳光下人们晒红的笑脸,徜徉在整个九龙场镇。灾区的变化新又新,灾区的颜色亲又亲啊!

  震后一年来,灾区每天都在变化,但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干部群众和援建人员不一定发觉,最有感触的却是那些曾经来过灾区的人。××发改委一位参加过去年启动仪式的同志告诉我,此次来九龙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处处可见的象征喜庆的红色,他一连拍下了300多张珍贵照片,回去后,慢慢回味,欣赏那变化,那浓浓的亲切……

关于灾后重建的感谢信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镇集镇灾后重建一期工程计划于20xx年内建成一纵一横两条主街道500米,拆迁94户1.4万平方米,安置300余人,完成医院、学校、政府等公共服务部门办公用房及原住场镇居民永久性住房,任务非常重,时间相当紧,但我们决心已定:困难再大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为了有力有序推进,我们一定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摆正位置,主动出击

  **镇灾后重建涉及18个部门,25户城镇居民,51户农户,又属亭子口和灾后重建两个方面。同街而居,相邻两户却是两种政策、两个标准,工作难度大。涉及的部门都有相应的职责,都是项目的责任主体,但都是在建设,发展,我们是工作主体。我们充分认识到:做好结合文章就是抓好机遇,开工上马就是保民生,加快建设就是促发展。摆正位置,不挨靠,不等待,积极工作,主动出击。

  二、和谐拆迁,妥善安置

  我镇需拆迁14000余平方米,不享受亭子口政策的26户,而这所有的拆迁户都是广元市1994年文件要求不报批、不准建,是受政策影响而耽误了发展和建设的,拆除重建资金不足,拆迁难度大。全场镇94户315人都需要重新安置,还要保障其生产、生活两不误,困难多。我们一定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妥善安置,确保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三、积极协调,快速推进

  我镇灾后重建是20xx年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多,责任交割大,难点在协调,关键是互动。他们虽然也是工程的责任主体,但我们是主人翁。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十分谦虚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抓住不放、做就做好的目标,主动协调,积极配合。我们不仅要建一项民生工程,也要给各部门建一方情感阵地。

  四、遵章守纪,依法行政

  工程建设中我们将严格按照《灾后重建条例》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在工程的招投标和资金的使用上,公开、公平、公正、透明。主动邀请区检察院、区监察局参与重建的所有项目,全程跟踪,过细监督,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稳定、确保廉洁,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