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2024-06-16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精选24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并意识到隋虽灭亡,但其制度在唐不断发展完善,为唐朝鼎盛时代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隋朝的灭亡。

  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教师讲述:1999年,淮北市对公路实行拓宽改建,在改建到柳孜镇时,意外发现古运河南堤从柳孜镇穿过,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考古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被称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另外还有铜钱、铁器、石器等。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大运河于20__年6月22日,在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给淮北博物馆增加了众多的高古瓷珍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讲授新课

  (一)

  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即使被称为世界“运河之王”的苏联土库曼大运河,也比我国大运河短700多公里。

  ——岳国芳著:《中国大运河》

  教师设问:在古代要开通这样一条运河需要哪些条件呢?(参考答案: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教师讲述:这么长的一条大运河,它的开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很难实现。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开通的,隋朝是具备了哪些条件才能开通这条举世无双的大运河呢?

  1

  国家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为北周外戚,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国发动进攻,最终灭陈一统天下,由此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的统一,是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2

  经济发展

  材料三 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全国大约有400万户、20__多万人。建国第三年清查户口后,立刻上升至700万户、4000多万人。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上)》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户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成效?(参考答案:进行“大索貌阅”,编订户籍;增加国家控制的人口,提高赋税收入,同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小结: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时期户口隐漏情况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严格检查户口。彻查户口并重新编订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兵役的征派,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五

  五铢钱

  教师设问:隋文帝在币制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参考答案:统一币制;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讲述:隋朝初年,钱币非常混乱,关东、关陇、梁益等地使用的钱币不但大小轻重不一,而且币质低劣,影响了商品交换。隋文帝建隋后,统一改铸五铢钱,另外还统一了度量衡,这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3

  人才济济

  材料六 著名诗人李贺想参加进士考试,但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若考中进士,就犯了家讳。这在当时是个“不孝不敬”的罪名。李贺为此顾虑重重,踌躇不决。一些跟李贺争进士名额的人,更加推波助澜,造谣攻击,竭力阻止李贺应试。大文学家韩愈坚决反对这种腐朽的“避讳观”。……在韩愈的鼓励支持下,李贺就勇敢地报考了。但事与愿违,以李贺之才,却屡试不中。是否因为闹了这场避讳风波,考试官们嘴上不说,心中有鬼,故意不予录取呢?这就不得而知了。李贺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27岁。

  ——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七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不问家世,不须举荐,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比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吏具有公开、平等和竞争的性质,因而在历史上也更具有进步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师设问:材料五中李贺参加的考试是什么选官制度?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创建的?有何意义?(参考答案:科举制;隋朝;体现公平,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么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而隋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选拔出了很多有实际才干的官吏,这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的弊端,重才学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了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要。

  设计意图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本部分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历史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了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更强烈。

  ❖

  过渡

  虽然隋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劳民伤财去开通大运河呢?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

  (二)

  大运河如何开通

  1

  开通的目的

  材料八 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设问: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转运物资;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九

  隋朝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讲述:隋炀帝即位后便征发百万民工,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先是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时又对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进行修整、扩大,邗沟最早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时开凿。我们前面提到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就属于通济渠段。这两段河道在605年便完成了。后来隋炀帝出征辽东,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便于608年开凿了北至涿郡的永济渠,连接了海河与黄河。隋朝大运河最后一段是江南河,610年从京口(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钱塘江。前后历时6年,最终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3

  开通的意义

  材料十 (大运河)自其凿通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渠。它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经济繁荣与水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

  教师设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参考答案:巩固政权,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利用大运河地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其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

  过渡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流,大大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此庞大的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数次乘船游玩,劳民伤财,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

  (三)

  大运河开通致隋亡?

  1

  隋朝灭亡

  教师讲述:在大运河开通的第二年,即公元611年,山东爆发了王薄起义,此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举起反隋大旗,起义燃遍了全国各地。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材料十一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

  隋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十二 仅公元605年他首次游江都,就有游船数千艘,兵船数千艘,拉船民夫18万人,船只首尾相接200余里。两岸有骑兵相随,皇后、嫔妃、道士等共50多万人。

  ——肖长中:《我国隋朝财政政策探析》

  学生讨论: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游玩并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是隋炀帝的一大贡献。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沿河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隋对南方的统治。当然,大运河的开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如果不开通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依然存在,隋朝依然会灭亡。

  材料十三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__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韩昇:《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材料十四 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十五 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始终矛盾重重,异己的割据分裂暗流时隐时现,他们只是慑于隋朝的高压政策而表面顺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兴风作浪,当他们眼见隋炀帝已经不行了,就纷纷起兵,以废昏立明为旗号,把隋炀帝抛出去,在政治上换马,以求重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韩昇:《论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对隋亡的影响》

  教师设问: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参考答案: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阶级内部不稳固,矛盾重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制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全面看问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本部分设计主要是通过史料分析,提升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朝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唐朝鼎盛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大运河为何能开通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人才济济

  (二)大运河如何开通

  1.开通的目的

  2.大运河开通

  3.开通的意义

  (三)大运河开通致隋

  1.隋朝灭亡

  2.隋朝灭亡的原因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

  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

  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

  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B、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

  观念。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

  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全长20__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中心是洛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

  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那它

  分为哪四段呢?

  生: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师:连接哪五河呢?

  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同学们想

  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

  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

  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

  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的社会 。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诞生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 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 出

  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建立

  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

  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

  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三次征辽东。(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三、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入郭登桥出郭船, 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 只博雷塘数亩田。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新课教授

  1.平陈立业——隋的统一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分别是什么?何时统一全国,统一的标志是什么,统一有何意义?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与归纳学生的回答。

  小结:隋朝建立,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这为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出示任务:

  PPT呈现有关隋朝经济富庶的史料。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反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

  (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又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及PPT呈现的“柱状图”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小结: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2.励精图治——开创科举制

  教师:PPT呈现“举子看榜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一目,说出隋朝在选官上有何创新?原因如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学生的回答。

  隋朝统一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不问才华,弊端明显。所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开始进行分科考试,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凭考试成绩录取选拔,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的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PPT呈现史料,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

  科举制度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

  小结:经过隋文帝的“治理”,隋朝社会繁荣,国力强盛。隋炀帝继位后,急于建功立业,利用手中的钱、粮、权开始大兴工役。

  3.炀王急业——开通大运河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PPT呈现以下材料)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教师: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的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出示任务: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学生: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大运河全长20__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大运河动用了几百多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需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日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教师设疑:既然大运河是“罪在当时”,请同学们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支招,如何做才能既开了大运河,又不至于“罪在当时”?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答案不要拒于统一,任凭学生自由想象,只要合情合理就对学生进行肯定。)

  小结: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从而造成了“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民变四起,致使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灭。

  4.隋“赠”遗产——隋朝的灭亡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身死国灭。

  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PPT呈现: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

  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正确看待隋炀帝?

  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请同学们回答: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PPT呈现: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反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PPT呈现)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四、板书设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时间–公元前581

  2、巩固措施 : 经济→ 意义

  交通 → 意义

  政治→ 意义

  3、灭亡→残暴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4

  1、计划课时:1课时

  2、课前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的顺序:隋朝的建立;隋灭陈,统一天下;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因暴政二代而亡。

  传统的问题引导式授课的流程:第一隋朝是怎么建立的?第二,为什么隋朝能灭掉陈朝,一统天下?第三,隋朝统一以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有什么表现?第四,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经过、影响?隋朝大运河“一个中心两个起止点4段通5河”分别是指?第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方式和弊端?隋朝是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科举制创立带来的影响?第六,为什么隋朝会二代而亡?主要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的经过?第七,对比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有什么经验教训?

  3、历史漫画制作构想

  如果引入历史漫画教学的话,需要为隋文帝杨坚、陈后主和隋炀帝杨广设计Q版的形象。第一组漫画就是外戚杨坚的踢走北周小皇帝夺权建隋。

  第2组漫画就是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被杨广带兵攻破都城,避难逃到废井后被俘的故事。由第2组漫画引出“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原因”这一问题。

  第3组漫画就是开皇之治的成因和表现。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这可以通过一幅组合的漫画图来表现。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可以出示三省6部制这幅图。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和表现,可以通过两幅对比性的漫画来表述,左侧是隋朝之前民不聊生的漫画,右侧是隋朝统一后经济繁荣,国家粮仓堆满粮食的漫画。

  第4组漫画就是大运河的开通。图一在大运河地图配画民夫挖河道,旁边加民役数量。图二在大运河地图配隋朝漕运和水上商贸运输数据。图三是隋炀帝坐龙舟出游扬州。引出修大运河利弊讨论。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5组漫画科举制前后的选官标准对比。设计张有才和李富贵2个Q版人物,引出话题。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及历史漫画制作构想(胡马依风)

  第6组漫画隋朝会二代而亡。图一是大兴土木组图,图二是三征高丽组图,图三是隋炀帝出巡图,图四是隋炀帝被部将勒死图。

  第7组漫画隋朝前后两代皇帝的治国表现对比。用2个Q版人物做的图表。

  4、初步预计制作所需时间:起码15-20个工作小时,大概需时10天。

  5、历史漫画制作选材原则:符合史实,结合历史材料,为历史材料的解读服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6

  一、培养良好的班风

  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构成“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观念,增强班群众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人人争做班级的小主人。抓好班级一日常规,抓好自习课纪律,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班会等课余时光,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班主任,本人要做到早上早到教室、平时多去教室,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构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二、选拔、培养班干部

  担任班主任后,首先注意选拔培养班级的用心分子,物色班干部,组成临时班委,让学生初步学习自我管理自我。

  首先,帮忙班委树立威信;

  其次,鼓励班委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

  第三,严格要求班干部在知识、潜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第四,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透过班干部这个小群众建立正确、健全的_,带动整个班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群众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三、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组织学生开展群众活动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对于班级里一些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持续正确的态度,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后进生要一分为二,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用心因素,个性是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对症下药,教育个别生首先要找出个别生特殊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有很强的自卑感,造成性格孤僻,不和群。有的是精力过剩,人很聪明,而班级生活对他来说很不满足,在缺乏正确引导的状况下就会搞出“恶作剧”。总之,对个别学生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要做到:时时处处都得讲、时时处处都得做。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想尽办法把问题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点。尤其使学生校外安全和校内休息时光的安全,务必,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状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忙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结合学生的表现,开好家长会,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构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计划只是一个期望,一个目标。本人将在本学年中,在不断向老班主任学习的同时,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学习,努力抓好各项常规工作,从学校的日常检查工作做起,协助任课教师,用心创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争取七33班在本学年中做到稳步前进,成为一个礼貌班群众。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

  西藏、中国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

  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

  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

  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中国台湾)的管辖是本课

  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

  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

  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

  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

  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

  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

  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

  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

  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

  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

  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

  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

  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

  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

  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

  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

  2.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

  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

  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行省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

  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髙

  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

  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

  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

  后回答)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

  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

  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

  阶段。

  (3)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中书省位置,学生

  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

  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

  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2.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

  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中国台湾的?回顾历史上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球即今天的中国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

  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

  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中国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

  时,中国台湾称琉球,大陆商人常到琉球贸易,移居中国台湾的人日益增多,大陆和

  中国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教师归纳: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

  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

  动的,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

  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

  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

  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提问: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

  何?

  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

  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

  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

  亲密关系)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

  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

  属于中央。

  四、课堂小结

  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①元朝的统一,

  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

  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

  “省”。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

  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8

  一、学生基本情况和目标: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养成了阅读教材、看书自学的学习习惯,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适应了本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本学期我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指导思想:

  1、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中继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落实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教科研工作,善于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共有六节内容,让学生懂得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共有四节内容,让学生懂得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第三单元共有四节内容,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第四单元共有五节内容,让学生懂得感受法律的尊严;让法律保护我们成长,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和理解能力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综合性学习。创设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从中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2、课堂上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及直观教具,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作业、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5、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6、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让学生懂得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8、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9、课后多加强学生的重点知识的练习,以常见题型为主延伸训练。

  六、课时安排:

  周次 内容 课时

  1---3 珍惜无价的自尊 6课时 4---5 扬起自信的风帆 4课时 6---7 走向自立人生 4课时 8---9 人生当自强 4课时 10——11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4课时 12——13 为坚强喝彩 4课时 14——15 感受法律的尊严 4课时 16——17 法律户我成长 4课时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 篇9

  【学习内容】

  课文文章:《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丛书文章:《铁匠》《金岳霖先生》《汽笛•布鞋•红腰带》《祖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及正确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积累的习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运用对比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谈话导入:人物的精神包括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写人物重在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刻画中,对与人物有关事件的叙述描写中,在对人的评述中,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格,人物才会形神皆备,鲜活生动,如在眼前。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

  活动一:温故知新

  回忆一下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

  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

  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 (立意)

  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选材)

  第四、据所选材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布局)

  第五、修改、交流欣赏。(总结全文,点题照应)(点题)

  活动二:文本感染

  一、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邓稼先》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朴实的民族自尊心。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参加群众大会,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

  关心帮助青年;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工作辛苦,带病坚持工作。

  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细节进行描述。

  1.肖像细节描写。

  阅读左拉的《铁匠》,勾画出文章描写铁匠外貌的语句,归纳出铁匠的性格特点。

  〔明确〕肖像描写的作用不止在于画出这个人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际遇)。

  2.语言细节描写。

  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勾画出文章描写金先生语言的语句,归纳出金先生的性格特点。

  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俗话说言如其人,又说言为心声,什么人说什么话。我们也常说,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3.行动细节描写。

  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形象,而且引人入胜。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武打小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动作吸引人。

  阅读萧红的《祖父》,勾画出文章描写祖父行动的语句,归纳出祖父的性格特点。

  4.心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把自己当作具有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阅读陈忠实的《汽笛•布鞋•红腰带》,勾画出文章中的心理描写语句,归纳出“我”的性格特点。

  三、借助对比手法描写人物,使形象更鲜明。

  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刻画性格,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邓稼先》一文中把邓稼先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四、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作点睛式的概括。

  在记叙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段文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