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

2024-10-0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2023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范文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有哪些?为了确保活动有序地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综合考量活动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衡阳市委、耒阳市委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及中央1号文件,中央、省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要求,对照湖南省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标准,以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专项行动为抓手,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推进乡风文明为目标,以村为载体,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衡阳市委相关文件要求,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行动,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效应、“衡阳群众·耒阳志愿者”的劝导督促作用和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的教化促进作用,通过抓好“关键少数”,引领“广大多数”,抵制封建迷信、薄养厚葬、大操大办、好逸恶劳、盲目攀比、打牌赌博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倡导崇尚科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合法经营、邻里和睦等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思想引领,培育核心价值

  1、强化理想信念。紧紧围绕迎接学习宣传贯彻__,深入宣传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走过的非凡十年,广泛宣传党和人民创造的新作为新业绩,激励全镇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把重大主题宣传、政策理论教育、群众文化活动与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工程有机结合,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我的衡阳·我的奋斗”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强音。

  2、推进理论普及。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耒阳新闻网、“衡阳群众”及“文明耒阳”APP等平台阵地,实现“广覆盖、常使用、真效果”。及时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村村响”广播等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筑牢核心价值。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入脑入心。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培育熏染农民群众道德情操。

  (二)强化道德培育,推进移风易俗

  1、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制定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日常行为规范、引导民风民俗等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在村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湾村明白人、“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引导和鼓励村民委员会依据村规民约出台具体约束性措施,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炫富、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进行治理。通过教育、规劝、奖惩等措施,引导村民遵守相关规定。

  2、培育婚丧喜庆新风。倡导婚事新办,提倡举办集体婚礼、家庭婚礼、旅行婚礼等有纪念意义的婚礼;反对奢侈浪费,提倡控制迎亲车辆、宴席桌数和标准,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反对低俗闹洞房等行为,提倡文明健康的娱庆活动。倡导丧事简办,提倡简化仪式、限制规模、文明节俭的治丧方式;反对乱埋乱葬、修活人墓、超标准建墓立碑,提倡遗体火化、节地生态安葬。喜庆事宜节约办。除婚丧以外的其他喜庆事宜,提倡不办酒席。确需办酒席庆贺的,提倡仅邀请亲戚俭办聚会,反对把人情厚薄用金钱多少来衡量,提倡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方式。推进农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清廉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3、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村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提高综合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广泛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广场舞全民健身等活动,使人们在科技普及、文化浸润和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滋养精神。

  (三)强化文明实践,弘扬时代新风

  1、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加强农村“衡阳群众·耒阳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为核心,以基层志愿者为主体,发挥“湾村明白人”、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新老乡贤、创业返乡人员、群众活动带头人的作用,建好村级“11+N”志愿服务小分队,围绕理论宣讲、疫情防控、道德涵育、乡村振兴、科技科普、教育文化、体育健身、普法教育等主题,围绕“3·5学雷锋”、“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衡阳群众在动”“我的衡阳·我的奋斗”“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2、开展集体喜庆实践活动。积极探索“集体婚礼”“集体祝寿”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倡导在传统七夕等时间节点举办“集体婚礼”活动,探索建立由联点领导证婚、低彩礼结婚的运行模式,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自立自强、共同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人生价值观,不要天价彩礼的新型婚恋观。倡导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举行“集体拜寿”活动,突出“敬老爱老+移风易俗”实践理念,组织70岁以上老年人,分批次举办别开生面的集体祝寿会,联点领导致辞祝寿,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3、开展乡风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文明村镇等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衡阳群众和“好邻居”“好婆媳”等推荐评选活动,引领农村乡风文明。开展“我们的家风家训”活动,引导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立家规、传家训,讲家事、树家风,引导群众从家庭做起,改陋习、树新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敬老月”“雷锋日”“小手拉大手”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广泛重视在春节、清明、七夕、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中引导践行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

  (四)强化示范带动,树立乡风文明

  1、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反对铺张浪费,带头管好自己与家人,教育引导亲戚朋友和身边群众严格遵守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有关规定,严格遵守村规民约,严格落实操办婚礼前、操办丧礼后报告制度,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红白理事会以及广大群众的监督,使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城乡居民的日常行为自觉。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下沉到所联点村(社区),主动参加指导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的婚丧喜庆事宜,主动参加指导当地集体婚礼、集体寿礼等移风易俗主题活动,积极参与指导,身体力行带动,推进乡风文明。

  2、典型模范影响带动。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在树立文明乡风中的示范作用,围绕推动移风易俗,重视发挥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最美衡阳群众”“湾村明白人”等的引领作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影响群众。要从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退伍军人、创业人士等群体中发现和培养新乡贤,发挥他们植根乡土、贴近群众的优势,用他们的嘉言善行感召群众、垂范乡里。要选树和表彰一批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婚事新办、简办的富有号召力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

  3、突出宣传教育引导。加强指导督促,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指标和依据。加强对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学习宣传,运用农村“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移风易俗光荣榜”等载体,开展“讲学用”活动,引导群众投身除陋习、树新风的生动实践。通过宣传栏、文化墙等载体,宣传倡导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内容,创作制作一批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生态文明等反映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文学作品,推动移风易俗的认知认同。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__年8月下旬)

  各村要成立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专班,组织“衡阳群众·耒阳志愿者”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利用广播、宣传标语、板报横幅等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对象、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将该项活动宣传到机关、学校、社区、村镇和家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组织实施阶段(__年9月-__年11月)

  各村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公布举报受理方式,深入开展监督检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传导压力、推动落实。要以党员联系群众“五个到户”为抓手,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三)巩固提高阶段(__年11月以后,长期坚持)

  按照“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的要求,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工作成果。实事求是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巩固前一阶段整治工作成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形成节俭适度、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尚。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义镇“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领导小组,镇长曹芳芳任组长,宣传委员谢坚任常务副组长,其余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驻村干部、村支书任成员,下设办公室,孙尧任办公室主任,宣传干事阳茜为办公室成员。

  (二)营造舆论氛围。各村要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作为全镇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抓细抓实抓具体。各村要加强牵头引导、统筹协调,力求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宣传部门要深化宣传引导,组织开展道德讲堂等主题宣传活动。民政部门要指导村里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庆事宜节约办”列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要在村部、居民集聚区和交通主干道可视范围通过村务公开、宣传栏、灯箱广告、主题墙绘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宣传全覆盖、无死角。

  (三)完善机制保障。各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和支持力度,加大联合执法和检查力度,加大专项行动监管和整治力度,切实加强引导管控,抓好综合治理,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四)严肃问责通报。镇纪委、工作领导小组将采取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等形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及时讲评,严肃进行问责和通报,确保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村要完善阵地建设,明确分管领导,建立信息员队伍,畅通信息渠道,进行常态化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要进行现场教育引导,及时通报曝光。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篇2】

  为找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切入点,进一步摸清底数、理清思路,抓住工作重点、突破工作难点,全面抓实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结合昌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委、市政府昌宁现场办公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着力下好“顶层设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生态宜居”一盘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

  二、时间安排

  __年10月至12月,共计3个月。

  三、活动对象

  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__领导班子,县直各部委办局、企事业单位、省市驻昌单位、13乡镇乡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以及124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及全体驻村工作队员。

  四、活动内容及步骤

  在全县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转化”的“四个一”活动,进一步找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切入点,确保昌宁乡村振兴有形、有实、有魄。

  (一)开展一次“大学习”

  学习重点: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央及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汇编的《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文件汇编》等。

  学习方式:个人自主学、集中专题学、宣传宣讲学等。

  1.个人自主学。各乡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围绕学习重点带头自主学,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学,做到学法律、读政策、谋发展,往深里学、往实里学、往心里学,全体参学对象要认真撰写心得体会,提出对策措施。

  2.集中专题学。各乡镇、各单位要围绕“乡村振兴如何看”“乡村振兴如何干”,结合__、怕拖推散浮庸等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干部日常教育培训,多形式、多层次开展集中学习。同时,纳入各级党(工)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内容,至少开展2次集中专题学习研讨。要紧扣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手段,提升学习质量效果,切实学深学透、学精学实,做到党员干部全覆盖、广辐射、无遗漏。

  3.宣传宣讲学。各乡镇、各单位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精心选择课题,组织全体干部集中学习讨论,确保讨论活动坚持标准,不走过场。同时,带头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传宣讲活动,乡镇挂村领导、县直部门包村领导至少到村宣讲1次,干部职工在“三深入”行动中到户常态化宣传,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身边案例,把思想讲透彻,把理论讲鲜活,广泛凝聚推进昌宁振兴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成果:全体参学对象通过认真开展“大学习”活动,把握学习重点内容的深刻内涵,并撰写心得体会。

  (二)开展一次“大讨论”

  讨论主题:立足各乡镇、各单位实际,找准差距,围绕“五个振兴”发挥自身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先驱、促进作用。

  讨论形式:广泛深入讨论、问题导向讨论等。

  1.广泛深入讨论。以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例会、群众会、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各乡镇、各单位每月至少开展1次重点政策、理论专题研讨,拓展讨论深度、宽度、广度,全面把握学习重点内容的丰富内涵,立足本职工作,进一步深化认识、明确思路、统一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润物无声地接受思想教育和理论熏陶,把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2.问题导向讨论。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深入乡镇、村(社区),坚持“四问”导向,即:跟谁比、差距在哪?跟谁学、学什么?跟谁追、怎么追?当前做什么、今后怎么干?并围绕“县级领导如何推、县直部门如何抓、乡镇村组如何干”的讨论重点,紧密联系实际,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要带着问题讨论、奔着问题讨论,敞开思想、集思广益,把讨论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实际行动。

  讨论成果:通过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举措,各乡镇、各单位结合部门工作及县情实际,围绕乡村振兴如何抓,形成1篇反映事实、突出举措的高质量理论文章,并于__年12月15日前报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

  (三)开展一次“大调研”

  调研主题:围绕昌宁“四个定位”及推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找准昌宁推进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及新举措,不断挖掘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主题鲜明乡村振兴“昌宁样板”。

  调研对象: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__领导班子,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驻村工作队员。

  调研成果:调研对象于__年11月15日前形成个人调研报告,报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调研报告不蜻蜓点水,不搞“空对空”,让调研成果真正符合实际、反映实情、谋出路子。

  调研对象要立足实际,紧扣精准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开展1次乡情或村情恳谈会,坚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找差距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找准乡村振兴发展方向,要有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解决突出问题,善于解剖“麻雀”,敢于啃“硬骨头”,在摸清实情、找准症结基础上对症下药,加强综合研究形成正确结论。

  (四)开展一次“大转化”

  1.学习成果转为工作思路。各乡镇、各单位要紧扣实际,深入谋划本乡镇、本单位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并在总结学习及研讨成果基础上,结合区位、资源、产业等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创意谋划,加强实证分析,切实把发展的思路理出来,把发展的举措列出来,把发展的目标定下来。

  2.学习成果转为专项规划。各乡镇、各单位要立足学习、讨论、调研成果,加强调查研究,把学习成果运用到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和方案编制过程中,年底前高质量完成规划和方案编制工作。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切实把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出来,把在外干部、乡贤能人等力量组织起来,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干部规划家乡”走深走实。围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和发展意愿,形成乡镇、部门乡村振兴示范点“十四五”规划,谱写昌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学习成果转为具体行动。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收入变化,明确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切实把“四个一”活动成果落实到“四个专项”行动,以及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的具体行动上,融入到推动年度工作、“十四五”规划、“1+12”要点落实过程中。要对照各自确定的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持一线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冲破思想藩篱、打破条条框框限制,确保昌宁乡村振兴显成效、出成果,打造乡村新亮点、新特色,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把开展“四个一”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要强化统筹协调,各级干部都要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不折不扣落实各项要求,确保活动尽快取得实效。

  (二)压实工作责任

  各乡镇、各单位要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在日常管理中加强提醒,把抓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确保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三)创新方式方法

  各乡镇、各单位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灵活安排开展“四个一”活动,坚持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和开会一次见效、协调一次成功、督办一次到位原则,坚持走访、座谈等调查方法,力求系统全面、客观准确。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解读、宣传此次学习重点内容,全面准确把握“四个一”活动部署要求,广泛深入宣传学习讨论调研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全面客观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研讨的典型事迹和良好风貌,积极向上级主流媒体推送学习讨论调研的主要举措和实际成效,在全县上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严明工作纪律

  开展学习讨论调研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为学习而学习、为讨论而讨论、为调研而调研,并收集整理痕迹资料。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督查考评办公室要整合人员力量,强化督促检查和明查暗访,对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先进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对重视不够、推进不力、应付敷衍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篇3】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全面实现我市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对福建“四个更大”新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及对南平“四个方面”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走具有南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进一步建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奋力谱写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新篇章。

  二、目标任务

  全面落实5年过渡期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确保政策连续性。到2025年,全面建立防止致贫返贫帮扶的工作机制,分层分类帮扶政策措施全面优化,形成有效防止致贫返贫的政策体系和机制保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2035年,全市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推进措施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县(市、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监测标准,将低于标准线的农村群众纳入易致贫返贫风险排查、监测对象确定的主要范围。进一步健全民政、农业农村、医保、残联、人社、教育、住建、应急等部门信息定期联审制度,对纳入重点筛查范围的群众家庭进行及时研判,确保早发现、早帮扶、早解决,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将致贫返贫风险较高,以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群众,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分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困难户,采取“四个一批”措施,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巩固帮扶,即干部挂钩帮扶一批、产业就业扶持一批、医疗教育资助一批、农村低保兜底一批,把致贫返贫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2. 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积极鼓励脱贫地区有培训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对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的我市各类企业和扶贫车间,继续保持相关补助政策。各县(市、区)可结合实际,多渠道开发各类型乡村公益性岗位,积极吸纳安置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就业,并落实好相关补助政策。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享受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仍未实现稳定就业的,各县(市、区)可继续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予以帮扶。开展家政服务劳务对接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到家政服务领域就业。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农村交通、乡村文旅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运营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落实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持续开展“雨露计划”,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教育的脱贫户家庭子女,予以助学补助。

  3. 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每月组织开展专项筛查,每季度会商研判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持续开展控辍保学行动,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统筹完善居民医保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建立巩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成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质量。

  4.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县(市、区)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方案,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要加强指导,分类摸清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做好资产移交,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类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类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村级公益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对确需处置的项目资产,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加强对新增衔接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将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巩固脱贫成果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严格准入条件和程序,对资金使用实行动态实时监控,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加强日常监督和审计。

  5. 支持脱贫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实和拓展挂钩帮扶脱贫村机制,每年确定20个市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脱贫村或巩固脱贫任务重的村,市财政每年给予每村20万元的资金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重点帮扶村发展能力。力争到2025年,346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有稳定来源并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6. 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着力构建文化赋魂、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的发展大格局,按照“补链强链延链”和“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发展思路,运用生态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到2023年,建成一批特色茶加工专业园区和“三茶”示范项目,着力打造茶种质资源、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人才培养高地。到2025年,建成全域绿色生态茶园,培育规模以上茶企110家以上、龙头企业8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茶树种质资源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着力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和海峡两岸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建立健全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充分发挥茶产业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7. 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施产业跃升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产业集中集聚、做大做强,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聚焦“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最具优势、最有基础的生态优势产业,支持脱贫地区改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渔业、畜禽、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竹木等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围绕福建省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脱贫县、脱贫村列入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和示范村范围,着力打造一批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继续发挥烟叶产业带动增收的作用,烟叶种植指标向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倾斜。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企业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积极推进农户互助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返乡创业等农村致富带头人作用,引导农户优化组合,提高农民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聚焦“武夷山水”品牌建设,鼓励脱贫地区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品牌认证,“武夷山水”品牌农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

  8.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深入实施农村公路路长、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持续推进5个脱贫县“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支持“老少边”县的县乡道联网提级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建设,5年投资力争完成710亿元,着力打造“3211”交通圈,现代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加强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等建设,改善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等交通运输条件。巩固发展“村村通客车”成果,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进有条件的地区适时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试点建设农村客货运综合服务站。推进脱贫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一体化运营。完善“县级仓储配送中心—— 乡镇快递网点—— 村邮站”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利用乡镇综合服务站、农村客运站、村邮站、农村超市、农村淘宝店、农家店等设置快递服务网点,实现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邮政投递服务建制村全覆盖。实施应急广播系统、智慧广电乡村、广电“5G”等项目建设,推进文化旅游区域无线4G/5G覆盖。巩固脱贫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成效,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配电网网架和台区建设,切实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9.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县职业中专学校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和职业人才培养。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享受资助。除国家资助政策外,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地方财政能力提高标准、扩大资助范围,挖掘社会资助力量,为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到薄弱乡村开展支教,接收安排薄弱地区教师跟岗学习。督促抓好农村师资全员培训,提升师资教育教学能力。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深化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大脱贫县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到2025年,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预检分诊场所建设,力争全市7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10%以上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推荐标准。继续采取定向委培等举措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便民服务机制,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10. 深化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以深化“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一体运作、互动联动”工作机制为重点,统筹流通助理与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等队伍力量,全方位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向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后进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县域科技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相衔接,跨界别、跨区域选拔科技人才,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行政村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支持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十四五”期间,通过并正式发布科技特派员国家服务标准,每年选派不少于500名科技特派员。进一步深化流通助理工作机制,围绕省级示范商圈、商务特色镇、乡村振兴试点村等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为手段,精准选派流通助理,精准对接农产品供应链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完善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

  11.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保持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符合低保条件的脱贫户(含监测帮扶对象)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符合退保条件的脱贫人口,给予12个月延保渐退期。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监测帮扶对象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加强民政、医保,残联、人社、教育、住建、农业农村、应急等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将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的重度残疾人(含智力、精神三级残疾),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失能失智老年人等群体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12. 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全面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至2025年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比例达47.5%。认真落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持续提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全部落实集中供养,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面落实委托照料服务责任。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关爱帮扶服务。推进爱心助残驿站建设,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照料托养服务。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13. 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分类调整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纳入特困人员范围的,给予全额资助;纳入低保对象范围的,给予定额资助;监测帮扶对象可享受一定时间的定额资助参保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险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致贫返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科学确定对象范围、费用范围、救助标准、实施分类、分档救助。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过渡期内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的脱贫人员逐步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将精准扶贫叠加保险、精准医疗扶贫慈善救助政策平稳融入医疗救助体系,将各类医保扶贫资金统一并入医疗救助基金,取消不可持续的过度保障措施。

  14.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力度,大力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宣传,确保应保尽保。完善市本级儿童福利机构,实现县级未成年救助保护机构覆盖率达100%、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60%。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致贫返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险费。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政府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__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到2025年,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有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评定为一级至二级服务等级的乡镇级公办养老机构、评定为二级至三级服务等级的县级公办养老机构建有率达到80%以上。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100%,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加大对困难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支持力度,以重度残疾人、低收入残疾人为重点,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

  (四)加强政策有效衔接

  15. 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转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重点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各地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且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8%。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根据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严格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6. 做好金融支持政策衔接。推动金融机构继续为脱贫人口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丰富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发展生产。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落实5万元以内、3年以内的无抵押小额担保贷款,并予以全额贴息,为脱贫人口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征信作用,推动全市政府性担保公司为农企、农户提供融资担保,助力农企农户获得信贷,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推动我市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险业务覆盖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优化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服务水平,对脱贫人口实施的农业产业项目,做到产业帮扶保险政策全覆盖,脱贫户产业保险费由省、市、县财政以及脱贫户本人按比例承担。继续支持脱贫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推动我市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发展,进一步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

  17. 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计划地实施农产品种植,争取2025年底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45%以上。__年,对登记在册的撂荒山垅田,新复垦种粮且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植户,每亩给予一次性最高补助200元/亩,奖补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承担。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集中。对__年新增相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种粮20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100元的补助;对种植双季稻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100元的补助;对蔬菜大棚轮作种植水稻6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最高100元的补助。__年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流转奖补政策进行调整。在建瓯市开展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保障农民尤其是脱贫群众的宅基地权益,改革农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落实“一户一宅”,抓好“建新拆旧”、“拆旧腾地”。在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历史风貌建筑基础上,加大对空心村、空心房、危旧房等农村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的整治力度,旧村复垦形成的耕地可核定为增减挂钩指标,指标收益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和新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改善农村生产、人居环境。

  18. 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实施青年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实施大学生“百千万”引进计划,力争5年内引进培养博士100名、硕士1000名、急需紧缺本科生10000名。持续实施省级“三支一扶”招募高校毕业生计划,为脱贫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扶持,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继续保持省级脱贫县专技岗位结构比例,适当放宽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全科医生特岗招聘优先向脱贫县倾斜。组织实施三年一轮的教师“131培养工程”(即,100名教学名师、300名学科教学带头人、1000名骨干教师)、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等,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村卫生所机构运行与乡村医生人员经费补助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提升乡村医生福利待遇。扩大本土化医学人才定向委培规模,加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至2025年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0人。吸引“新农人”、“新村民”、“新乡贤”等“三新”人才到南平居住生活,通过引进“新村民”,激励“新乡贤”,先行先试为环带重点村镇注入“新技术”、“新文化”、“新时尚”,助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乡村振兴发展。

  19. 做好山海协作和挂钩帮扶政策衔接。做好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强化县县结对协作,用好经济较发达县(市、区)每年不少于1.08亿元对口帮扶资金,切实在园区建设、产业合作、人才交流、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找准新阶段的发展切入点和发力点,持续提升少数民族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少数民族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组织保障

  20.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四个不摘”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要求,压紧压实各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好衔接各项工作。

  21. 保障工作力量。有序推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组织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回报家乡”、产业振兴、助力老区苏区等专项行动。

  22. 严格督查考核。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并纳入县(市、区)乡村振兴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对照省上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23. 营造良好氛围。传承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总结宣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汇聚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大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__〕30号)和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精神,进一步细化措施、压实责任,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坚持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转化推广阜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典型模式,把我市打造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我市实现全面、全方位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__年至2025年,设立5年过渡期,与市“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实现工作重点和资源支持全面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35年,实现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五年过渡期内,全面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重点,紧紧围绕全市现有42471户、92697名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摸清返贫致贫原因,坚持因户因人施策,建立健全帮扶机制,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拓展工作。一是巩固保障一批。围绕全市367户、730名脱贫不稳定人口和790户、1684名农村边缘易致贫人口(__年标准6600元:年人均纯收入低于上年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组织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精准分析监测户返贫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围绕全市13298户、17296名年龄超过65周岁,上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0元,因病、因残、因年龄等原因导致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脱贫人口,采取低保兜底、产业分红等有效措施,兜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线。二是拓展提升一批。围绕全市14379户43744名年人均纯收入低于上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水平(11124元)、实施产业项目和就业相对不稳定的脱贫人口,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有效措施,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供灵活就业渠道;围绕全市14427户30927名稳定脱贫户,支持其发展产业做大做强,从资金投入、金融服务、人才智力、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与全市农业产业“十四五”规划紧密结合,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二、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保持脱贫攻坚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继续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向有实际困难的脱贫人口适度倾斜,完善和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脱贫攻坚期间给予的各级财政专项帮扶资金要保持现有规模,并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资金需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各县区)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县级为主体责任单位,组织实施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建立农户主动申请、基层干部走访核查、部门信息复查比对、县级审核确定相结合的监测对象动态识别机制,按照省定具体监测标准,采取村组每月跟踪回访、乡镇每季度分析研判审核上报的监测程序,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进行动态监测。依托市、县两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全市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提高动态监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精准分析监测户返贫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各县区)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做好脱贫地区和脱贫户产业帮扶工作。市教育局继续落实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控辍保学政策,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牵头负责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县域内“基本医疗有保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市水利局负责组织开展脱贫人口饮水安全普查,采取水源置换、联网并网、管网改造、水处理设备配套和供水服务等措施巩固提升饮水安全有保障成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扶贫办,各县区)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落实省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要求,对各类扶贫资金项目形成的资产进行全面核查和确权登记,分类摸清底数,加强台账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构建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管护职责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实现“保本保值增值增效”。除到户类资产外,扶贫资产所有权原则上一次性确权到村集体。有效防止扶贫资产权属异化、转移及变更。资产收益主要用于脱贫人口稳定脱贫、监测人口防止返贫及帮扶、项目运行管护和村级公益事业等。(责任单位: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

  三、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一)统筹谋划产业发展,促进有效衔接。一是做好产业规划衔接。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良好作用的扶贫产业纳入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零散的产业扶贫项目转移到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来,推进各类要素与当地企业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推动产业扶贫转向产业兴旺。二是做好产业扶贫政策衔接。系统地对现有产业扶贫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评估,探索将现行产业扶贫政策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条件。政策支持的重点从生产的种养环节逐渐转移到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政策支持的主体从对农户的支持扩大到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支持的形式从特惠向普惠转型,政策支持的资金要从主要以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逐步转为以市场资金为主财政资金为辅。三是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借鉴产业扶贫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整优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指导脱贫地区逐步将工作重心由产业扶贫转移到产业振兴上来。推动建立乡村产业振兴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涉及产业振兴的财政、土地、科技、人才、金融等工作协同发展,促进产业振兴的要素供给。(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供销社,各县区)

  (二)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项目化,统筹兼顾、精准发力,全力实施“六大提升工程”,为拓展产业脱贫成果、促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1.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以推动构建以旱作农业为基础、绿色畜牧业为核心、精品高效农业发展为突破的三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为契机,转化推广“六抓六带六推动”产业扶贫模式,紧紧围绕玉米、花生、杂粮、肉牛(奶牛)、肉羊、肉驴、猪禽、饲草、果蔬药材、蔬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抓结构调整,带产业发展,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发展;抓龙头企业,带产业落地,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抓项目基地,带产业实施,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产业发展;抓市场流通,带产业经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推动产业发展;抓中介服务,带产业覆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发展;抓重点环节,带产业做强,形成大项目整体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贸易流通业,依托“效益生态并重、农牧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进阜新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扶贫办,各县区)

  2.实施壮大集体经济领办项目提升工程。坚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思路,通过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培育经济实体、开展合作经营、拓展服务创收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发展路径,推动农村“三变改革”。一是转化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互换并地改革”等产业扶贫模式,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释放生产要素最大效益。二是转化推广“集团帮村”精准脱贫模式,整合帮扶资源、涉农项目和涉农政策资金,为产业发展打造样板,通过典型宣传和示范引领,提升全市产业发展质量。三是结合当地实际,支持建设一批扶贫农场、扶贫车间、光伏电站等村集体领办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一批经济强村,带动低收入劳动力参与生产和就业,提升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和带贫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扶贫办、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供销社,各县区)

  3.实施新农主体带动提升工程。注重激发创业发展活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化推广“劳模联合创新工作室”扶贫模式,充分利用“劳模+专家+企业家”的联合大平台,构建符合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龙头企业为带动,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带贫能力强、有较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种养业合作社。结合部分脱贫户弱劳动力或无劳动能力的特点,继续推进“五小产业”“庭院经济”,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通过提供上门技术服务、签订包销订单等方式,强化项目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科技帮扶优势,大力开展产业合作共建、全产业链开发等可持续帮扶,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农户为主要对象,开展经营管理、专业生产、技能服务分类培训。实施“十百千”培育工程,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储备农业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科技局、市扶贫办、市人社局,各县区)

  4.实施农村商贸流通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我市临近京津冀城市群和沈阳都市群的区位优势,以京津冀、沈阳都市圈等大中城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京津冀、沈阳都市圈特色农产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地域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中高档设施种苗、精品果蔬、绿色养殖、设施花卉、特色食用菌等,大力发展食草畜牧业,引入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平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存储和销售。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提质增效,推广“电商带货+品牌培育”模式。积极拓宽农村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培育乡镇助农直播间和网络带货达人,继续组织市县级领导走进直播间的“直播带货”活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市供销社,各县区)

  5.实施生态旅游产业提升工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围绕草原生态恢复、土地沙化治理生态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挖掘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围绕名胜景区、温泉度假、特色美食、果蔬采摘等,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提升乡村民宿、研学基地、康养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