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通用14篇)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11996年,刘伯明在北戴河疗养时,听说要招航天员,当时对航天员也不太了解,但参加体检心里很激动,因为“能当上飞行员就很神圣了,当宇航员,那是什么感觉”!
“当时只知道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我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写作文我就用过那句话:‘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首先我对阿姆斯特朗这种精神特别佩服,他把这件事定位在全人类的事业上,当时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后来对载人航天陆陆续续了解了一些,尤其是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我的印象很深。通过这几次事件,我对载人航天比较了解了,而且认为这件事特别适合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去执行。”
神六任务 地面陪同
神六任务中,刘伯明入选了梯队。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和战友们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20__年10月12日深夜,太空中的聂海胜即将迎来自己41岁生日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面部有些红——“感觉如何?”
聂海胜回答:“很好。这么晚了,还不睡啊?”
刘伯明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回忆起这一幕时,刘伯明开心地笑了。在他看来,从神五到神七的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14名航天员共同完成的。
刘伯明是航天员中英语最好的一个,但他当年中考时的英语成绩却是零分。
他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刘伯明就读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只开半年,也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但,即使在一门课零分的情况下,刘伯明还是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并从此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功夫。
“他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单词。”父亲说。
刘伯明和妻子张瑶都爱好体育,是铁杆球迷,喜欢多种体育项目。凡是有世界级比赛,不管是晚上什么时间,两人都会爬起来观战。刘伯明经常没有时间,张瑶就代饱眼福,回来再将精彩片断讲给刘伯明听,而刘伯明也像听评书似的陶醉在一旁。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2位宇航员我最敬佩的是小诸葛刘伯明了,说到刘伯明,大家应该就会想到聪明这个词了吧!据说,在训练的时候,那里有个非常古怪的教练,经常出一些大家不懂的问题考大家,当别人想不出来,正抓耳挠腮时,刘伯明总是快速的回答出来,这可能是平时多阅读,多思考而来的吧!到最后,教练都承认刘伯明很聪明,哎思考,不在出难题考他了,而去问别的学生了.我想:上课一定要认真,要勇于举手发言,学会思考,在新的学期里更好的发展,争取进步。
我为宇航员感到骄傲,因为他们为了的航天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敢于牺牲生命,敢于奋斗!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能成功飞上天,我感到很高兴,希望我们的航天技术更上一层楼!
据官方消息披露,曾协助翟志刚完成出舱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目前已晋升少将军衔。
10月8日,神舟七号英雄航天员刘伯明到访20__长沙航天展,与观展小朋友一起体验各种趣味项目。
据《湖南日报》报道,刘伯明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
公开报道显示,在已经进入过太空的10名中国航天员中,此前至少已有5人获升少将军衔。他们分别是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
至此,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6名航天员均已晋升少将。
公开简历显示,刘伯明出生于1966年9月,籍贯黑龙江省依安县,大学学历、双学士学位。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刘伯明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在轨道舱协助翟志刚出舱行走,后获“英雄航天员”称号。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3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据央视新闻消息,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随后,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刘伯明55岁的生日。他说:“这个生日,我终生难忘。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
前天,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二号,在太空中遨游了92天后,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在太空“出差”的英雄航天员们,终于回家了。
航天员刘伯明今年55岁,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曾经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而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齐齐哈尔这是一座“查无此人”的城市。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发
其实并不是,这是一座很厉害的城市,神舟七号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翟志刚,东京奥运会第34金王曼昱,演员沈腾、张翰,歌手吴莫愁等也来自齐齐哈尔。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424日下午17时30分,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亮相。他们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42岁;他们有着相似的体重,相近的身高,甚至他们的成长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今晚21∶07至22∶27,他们将携手飞天。
此次入选神七航天员乘组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同为1966年出生,同为1985年入伍。翟志刚、刘伯明还是黑龙江老乡,他们从空军招飞体检时起就相识,两人从航校到飞行部队一直在一起,甚至结婚也在同一天。
教员们对刘伯明的评价是,爱思考,爱钻研。在航天员队伍里,绰号“小诸葛”的他曾因流利地回答一名教官10多个刁钻的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问”。
泥泞求学路 每天往返20公里
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农民家庭。刘伯明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高中时代。他家离县城9公里,高中三年,刘伯明每天奔波在这条9公里的路上,颠簸不平的道路成为他永远的记忆。日晒雨淋,刘伯明已记不得有多少次,没有替换的衣服,硬是用体温把湿衣服“烤”干。
难以想象,当时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每天在这泥泞的道路上跑着,往返近20公里,风雨无阻。
那一段艰苦的求学生涯,让刘伯明在收获好成绩的同时,也锻炼出一个强健的体格,令他受益至今。他在空军部队的体育达标评比中,曾取得引体向上37个的傲人成绩,至今无人启及。
“从小到大,我心中形象最高大的就是母亲。东北的冬天,别人都不吃早饭,而母亲每天比我提前两小时起床,然后生炉子,给我做饭。”
“我母亲觉得当航天员光荣。选航天员时,她对我说,都说在飞行员身上投入的黄金和飞行员的体重差不多,国家选你,你要争取上去。”
刘伯明结婚时就跟妻子商量,等条件好一些后,在北京,哪怕是周边地区给父母买一套房子,让父母来住几年,报答一下父母。然而,这已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
刘伯明的母亲几年前去世了,那时正值神五发射前夕,航天员即将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场人船箭地大型演练。领导得知消息后,决定让刘伯明回家看看。然而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即将执行,作为航天员不能因此缺席训练。他强忍悲痛,只在家待了3天就踏上归程,奔赴发射场。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5站上机械臂,面向茫茫宇宙,目之所及是璀璨银河,环绕身边的是光焰夺目的“天宫”。
这曾是刘伯明脑海中的画面,现在,梦想即将照进现实。6月17日,他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第二次进入太空,成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
按照计划,飞船将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预计将在天和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
对刘伯明来说,出舱并不陌生。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他与翟志刚和景海鹏配合,共同完成我国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当时,刘伯明和同伴在打不开舱门、轨道舱火灾警报的“惊心动魄”后,最终让五星红旗在宇宙中飘扬。
这次飞行任务更加复杂,航天员需要多次出舱,出舱时间也将大幅增加。“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地面专业人员的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将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刘伯明这样说。
1966年9月,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的一户普通农家。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的他,和其他孩子没有太多不同。
在父亲刘志生看来,刘伯明最大的特点就是调皮,爱拆东西。他曾向媒体讲起刘伯明小时候的趣事:当时家里并不富裕,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收音机。有一次,刘志生发现当时还在上小学的刘伯明把收音机拆成了零件,气还没消,就看到儿子快速把收音机重新组装,而且还能正常收听。
刘伯明成为航天员后,他的父亲再讲起他小时候的调皮经历时,总是会透出骄傲,因为儿子的聪明让他一路走出农村,进入飞行员大队、航天员大队,让他在家人难以想象的光荣事业中发着光。
1983年,刘伯明考入依安一中读高中。当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这给一个农村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给家里省点钱,刘伯明没有住校,而是选择了跑校(走读)。
骑着家里低价买来的二手破旧自行车,刘伯明开始了每天近20公里的跑校生活。从刘伯明家到学校,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颠簸不断、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溅得满身是泥水,冬天道路结冰,骑行难上加难。在刘志生的印象中,“披星戴月”是儿子跑校期间的常态,天不亮就要出门,天黑了才能到家。
依安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刘伯明高三时的班主任张福林,二十多年后仍然记得,刘伯明骑到学校时经常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白霜,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他是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最肯吃苦的孩子。”在张福林看来,辛苦的跑校生活也让刘伯明的身体更加结实,意志更加坚韧。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6学习体育两不误
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平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及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进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7不少业内人士说,纪录片要有一种“静水流深”的特点,《掬水月在手》可谓对这一特点的很好诠释。如果选一句诗来形容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觉,相较标题“掬水月在手”,也许更适合的是曹丕《燕歌行》里的“短歌微吟不能长”。短歌轻吟,似续还断,它说明中国艺术需要留白,而留白不等于停顿或缺失,同样是一种内容的呈现形式。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掬水月在手》作为金爵奖纪录片官方入选影片,曾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据该片创作团队介绍,在拍摄过程中,叶嘉莹的“弱德之美”是最打动团队的地方之一,也是该片想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理念。而“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说法,纪录片中明确提到“弱德之美”的地方,是叶嘉莹谈论朱彝尊的词时。显然,在写作手法上,电影是偏于慢词、长调的,但稍显矛盾的一点是,它选取了《秋兴八首》作为隐线叙事,来烘托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主题,略有一种割裂之感。无论“弱德”还是“要眇宜修”,都是词的一种难以直言的隐曲之美。词之为体,适宜表现女性之柔美,而用词去表达离乱兴衰,有时会失于晦涩难懂,让人觉得形式上有些轻和散。鲜少时代的大处落笔,回避一些直接的现实矛盾,过于清空骚雅,这是《掬水月在手》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无须过于苛责它,正如叶嘉莹自述,“我觉得陈导演取的名字很好,因为那不是真实的我,只是水中的一个影子,大概介绍了我一生的经历。”至少,它是一首完整的婉约词,借叶嘉莹之言,照见了古诗词之美。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81988年3月,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他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家中条件不太好,勉强有口饭吃。
不幸的是,在刘秀祥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天塌了。
母亲因受不了打击,精神出现问题,一家人眼看就要没饭吃了,刘秀祥的姐姐和哥哥决定辍学回来干活,只让弟弟一个人坚持上学。
姐姐后来对刘秀祥说:“无论生活再苦,都要坚持读书,并且要出人头地。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好好学习。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背景来说,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
刘秀祥将这一句话铭记在心,开始努力学习,可现实并不会因为你不认输就轻易放过你,等待刘秀祥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刘秀祥11岁那年,突来的大冰雹把田里的庄稼全毁了,一家四口顿时陷入绝境.
年仅17岁的姐姐最终决定嫁人来逃离这样的苦难生活,而哥哥把家里唯一值钱的耕牛给卖了,然后拿着钱远走高飞……
一连串的打击让刘秀祥母亲的病情更加严重,已经到了生活无法自理的程度,而此时,小小的刘秀祥也没有能力撑起这个家,怎么办?
命运虽然残忍,但刘秀祥不肯低头,他把家里的田地全租出去,换来每年500斤的粮食,勉强够自己和母亲吃。
每逢周末,他还跟着村里人上山挖药材卖,用赚来的钱买油盐,还有母亲要吃的药,就这样过了两年,小学毕业的时候,刘秀祥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由于成绩足够优异,考虑到刘秀祥家的困难,学校决定让他免费入学。
为了照顾母亲,刘秀祥把她一起带到学校所在的县城,因为身上没钱,租不起房子,他就在附近的山坡上搭了个草棚,便成了母子俩临时的家。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刘秀祥一下课就去捡废品,每个月能挣20块钱,这一点钱根本不够用,他们能活下来的惟一法宝就是省。
刘秀祥和母亲每天吃的都是白开水泡饭,有时候他会去菜市场捡一些别人丢掉的烂菜叶,这就算是“加餐”,猪肉?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刘秀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当地最好的高中,还攒了600块钱。
去高中学校报到时,刘秀祥依旧带着母亲,此时学校附近没有了供他搭草棚的山坡,他就花200块一年的价钱,租了一个农户家里不用的猪圈,这就成他与母亲的住所。
刘秀祥的日子依旧过得很苦,他学习的时间比别人少,但成绩依旧名列前茅,按照他的成绩,考上大学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因为压力过大,考前一周他生病了。
刘秀祥想过放弃,但他无意中看到自己在日记中曾写过的一段话:“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是啊,刘秀祥起码还有个妈妈,他还有家,于是他重整旗鼓,准备再考一次,再难再苦都不能将他打倒。
苍天不负有心人,20__年,刘秀祥如愿以偿考上了山东临沂大学,他依旧带着自己的母亲去上学。
而他“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及多家中央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感动了无数人。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9“共产党人就是开路先锋,只要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天路’精神,就一定会蹚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路。”12月17日,荣昌区举行“榜样面对面·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时代楷模”毛相林率先登台,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绝壁修路改善出行条件、发展柑橘产业助农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近400名荣昌干部群众现场聆听。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20__年11月18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毛相林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
“我们邀请毛相林同志来荣昌作报告,旨在进一步激发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荣昌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先平介绍,本次报告会不仅请来了“时代楷模”毛相林,也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郭平、“全国十佳农民”林其鑫、“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全国优秀团干部”武英雨、“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恩丽、“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陈明才、“重庆市杰出英才”秦兆宏、“巴渝工匠”廖伟共8名荣昌先进典型到场宣讲,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带动作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我们要把开展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的过程,变成向先进学习的过程、自我审视的过程、牢记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推动荣昌各项事业繁荣发展。”陈先平说。
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牢记使命一心为民。报告会后,不少与会干部群众表示,聆听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让自己受益匪浅。“尽管先进典型人物来自不同单位、岗位,却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担当、共同的奉献精神,在不同领域作出了非凡而又突出的成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铜鼓镇高山村驻村工作队干部郑崇熠说,“我们将继续抓好各项工作,持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实干实绩巩固提升高山村脱贫攻坚成果。”
据了解,下一步,荣昌区将利用“小院讲堂”基层宣讲平台,让身边典型讲身边事,让榜样人物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走进小区、镇街和村(社区),凝聚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智慧和力量。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109月1日下午,省委宣传部在云南广播电视台发布20__“云岭楷模”,授予脱贫工作中涌现出的怒江州脱贫攻坚"背包工作队"、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原扶贫工作队长郭彩廷、红河州党史和地方志办原副主任吴志宏、武定县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原教导员李文芝 、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等一个先进群体和五名先进个人"云岭楷模"称号。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出席发布会,并颁发了“云岭楷模”荣誉证书。
会上,现场播放的短片让大家认识这些可亲可敬的楷模,看到了楷模的坚守与奉献,听到了楷模的心声与誓言;发布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以受表彰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是我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的残疾群众,两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和一双脚,却谱写了“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他们曾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习近平总书记点名表扬,他们荣获了20__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__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20__年全国最美家庭、全国第八届“道德模范候选人”、“云岭楷模”等殊荣,是脱贫攻坚路上云南残疾人不等不靠、勇敢追梦的典型代表。
颁奖现场,夫妻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是一个家,大是(到)一个国,小家富了,国家强了,我们没有什么坎过不去了,我们很高兴、很幸福……”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113、心有清泉:赵久富
【赵久富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xx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xx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xx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xx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
20xx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1220__年9月15日21时10分,刘伯明作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成员,同翟志刚、景海鹏一道,承载着全国人民的企盼与厚望飞向太空,并同翟志刚密切配合,协同操作,完成了太空出舱行走的伟大壮举,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第一次飞向太空,刘伯明惊叹于地球家园的美丽,惊叹于个人的渺小和人类的伟大,更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感到自豪。受失重的影响,他们在太空中执行任务困难重重。仅仅打开舱门这一个动作,就让刘伯明和翟志刚的体力完全透支。
我们在电视转播镜头中看到,刘伯明与两位战友沉着冷静地完成每一个步骤,为的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高高飘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们准备出舱工作时,刘伯明的耳机中突然响起了阵阵火灾报警声,危急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
20__年9月27日16时30分许,是翟志刚打开飞船舱门,开始太空行走的计划时间。一切准备就绪,不料,意外却发生了:当他开启舱门时,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若打不开舱门,出舱活动就要延迟。
“决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迅即启动预案,用辅助工具连续撬了3次,终于打开了中国人信步苍穹的大门。就在此时,“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火灾语音预警,并不断重复。他们深知,舱外航天服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刘伯明当即报告地面,并认真检查舱内电路,却未查出原因。为了完成出舱任务,刘伯明临时改变了操作步骤,把国旗递给翟志刚,让他走出舱门后率先挥舞国旗,自己则返回轨道舱排除火灾隐患。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生死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完成任务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祖国人民的重托,无愧历史的选择。”
“出舱!”危急关头,顾不上犹豫,翟志刚果断决定开门出舱。关键时刻,根植革命军人血脉的坚不可摧信仰信念和生来为战胜的血性秉性,迸发出强大力量。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完成任务作为首要选择,临时改变出舱程序。16时43分许,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后经查,火警是因烟火敏感器对高真空环境适应性不好所致。在清华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中,当有学生问起“担不担心回不来”时,刘伯明的回答撼动人心:“即便是死,我们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在太空的三天,每当他们飞到北京上空的时候,刘伯明都想趴在舷窗上,抽一点点时间往外看一看。每当遇到困难、累到极限时,他都会想起祖国。刘伯明还向镜头展示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俯瞰家园,同一个地球村;横望日月,同一个太空城;三马飞天,齐祝愿;天地连线,一家人。”
一如20多年前那个在家乡泥泞道路上顶着风雪骑车往返的坚毅少年,今天的刘伯明,用当年的那股韧劲面对航天员艰苦的训练,并取得骄人成绩。从“神五”落选后,刘伯明触动很大。为弥补差距,他把相关专业书籍都找了出来,进行重新梳理。3个月内,他整理出笔记、资料70多万字。针对“神七”任务,刘伯明还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比如,他从不死记硬背,而是总结出心理表象记忆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把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在脑海里放电影。父亲刘志生曾在北京航天城亲眼见证儿子训练的艰苦: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回忆起这些镜头,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怜惜。如今,刘伯明带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乘坐神舟七号飞向太空。20__年9月27日16时43分,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刘志生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他说:“没有白努力,儿子是好样的!”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着陆后,刘伯明出舱后发表讲话:“我们刚才进行了重力返回再适应,并进行医监医保检测,身体状况都正常,相信中国航天员是最棒的,请祖国人民放心,感谢祖国人民。”
20__年11月7日上午10点,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刘伯明“英雄航天员”,并获颁“航天功勋奖章”。刘伯明与翟志刚、景海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的身影是20__年的焦点和亮点,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太空飞行、太空漫步,更是中华儿女的自信和梦想,他们实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13【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14“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体现。一个运动员的成就,不仅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还在于是否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奥运英雄苏炳添就是这样的选手,也许他与金牌无缘,但创造的历史值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铭记。
苏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暨南大学20__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中国男子短跑名将。
20__年2月6日,苏炳添以6秒43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之后苏炳添多次比赛中都成为百米大赛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苏炳添也着实让世界短跑名将博尔特惊讶到了,博尔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飞人,连续三届拿到奥运百米金牌。可是博尔特也被苏炳添惊到了:没有想到站在身边的小伙子居然反应这么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间让他不知所措。
博尔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枪声一响,我身边的小伙子就飞奔出去,我有点不知所措,结果就失足了。”他对于苏炳添的实力也是非常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后面才会拼命追赶上去。
能进入百米决赛是每个亚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进10秒才有希望。为此,苏炳添20__年底,选择了一个比较大风险的决定:就是把起跑脚换了。为什么要换?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新的节奏,这样的话在100米才可能会有一个突破。
而做这个改变和选择太难了,改变之前问了很多的专家:不做出一些改变的话可能很难突破10秒,参考了刘翔的“八改七”,所以苏炳添最后狠下心来做出了这个改变。就像刚开始是用右手吃饭,突然间变左手,你夹都夹不到,怎么不难呢?苏炳添刚开始,连起跑怎么发力都完全不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三组对决过后,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成功入围男子100米决赛,也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而在奥运赛场上,9秒83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成绩。20__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夺取金牌的成绩是9秒81,苏炳添只比博尔特仅仅慢了0.02秒。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通过多年以来的努力,终于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