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6篇)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17月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李世聪老师。打电话联系时,听得*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他已经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了。天气不错,我们便到玉渊潭公园找个树荫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开朗健谈又朴实和善,此次访谈我们受益良多。
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世家,从小看着爷爷行医长大,听着爷爷与北京的老中医一起交流。5岁左右时就背诵汤头歌、药性赋,8岁左右学《医学三字经》,12岁左右就敢为伙伴们扎针灸,伙伴们也愿意,并且治得很好。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被分到云南。他待人热心,经常用自己学过的针灸、推拿等方法为周围的人治病,结果因为疗效好,附近的人就都来找他治病。由于病人众多,病因很多,有些病自己也没有见过,他就翻看从北京带来的医书,一边分析医理,一边临床实践,医术大进,还自创了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症、清凉油涂抹肚脐治疗腹痛腹泻等方法。
XX年成为马来西亚某慈善基金会医药顾问,在马来西亚为当地人民治愈地中海贫血症,癌症,癫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本职工作乃是测绘工程师,目前在地铁九号线做监理工作。中医是业余爱好,同时也是继承祖父事业。目前,*每周在北京学知园的长祯国术馆坐诊并做中医讲座。
二、部分案例
(1)美尼尔氏综合症。*在马来西亚时,遇到某官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这是一种疑难症,主要症状是眩晕,感到周围物品摇晃,甚至倒置,甚者觉得天旋地转。一般认为这是耳中庭积水影响到平衡骨造成的。这位官员去了四个国家都没有治好,结果,*用中医振阳利水原理,采用按摩手法,很轻松就治愈了。
(2)地中海贫血症。该病为西医三大血液病之一(另两个是:白血病和再障贫血),在当地很多,据说在中国南方各省也有不少。此病是遗传性疾病,是所谓的不治之症。西医称,只有换骨髓一法,但是由于费用高,并且配型不容易,故很少有人得到治疗,病重时只能定期补血以维持生命。而*却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认为是其母亲怀孕时中暑,母子同病,生小孩后母亲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病深入骨髓。于是他用中医治疗骨痨的秦九鳖甲汤加减变化,成功治愈两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
(3)治愈非典。XX年,非典肆虐,他的一位朋友在人民医院感染了非典。他到朋友家帮忙治疗,开了两副药,其中用了两斤石膏,结果病人痊愈,也没有后遗症,一切正常。而当时很多用西医治疗的病人,虽然在激素作用下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下半身骨头像玻璃一样的脆弱,很多人落得终身残废。
三、从医特点
我们问老师擅长治疗哪些疾病,*说,中医不能够分科,好的中医应当什么病都能治。他说,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病人来了你必须治,不能眼看着病人受苦啊!没见过的病就临时翻书、研究、探索。中医的理论已经相当完备,所有疾病,中医经典中都有治疗之法。找到病因病机,治疗也不是难事。
*治病的特点是活学活用。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理解和特长,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治愈的很多病人,都是医院治不好,没有别的办法而找到他的。
他说疑难病症,一般在他这里,只要几副药,或者几次到几十次针灸就好了,急病就要几分钟见效。而且中医治疗不仅见效快,而且花费低,他说,他敢和西医打擂台,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好,而且一般花费不超过西医的1%。不管什么病,总花费不会超过3000元。那些得了白血病什么的,花个几十万还治不好,这根本不必要。
四、对中医和学中医的看法
*给我们讲了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他说,中医的源流,源为民间医生、经验技术,流为《内经》及各家理论。中医首先是一门技术,治病救人的技术,它依赖于实践经验。技术与科学是不同的,技术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需要,便带动理论总结、文化的产生,《黄帝内经》便是夏商周几千年医疗经验的总结。
学中医,和学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往往要求熟记加活用。例如,先熟读甚至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乃至《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记住常见药性、常见病的治法。一开始可能不懂,但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得到验证后,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活学活用。*自己发明创造的很多独特而简捷的治病方法,都是经典活用的结果。学中医必须重视技术,先学技术,然后体会、感悟其中的道理,这样医术、医理通晓了便可活学活用。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2时光飞逝,转眼之间,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经过烈日的烤验和台风的洗礼之后,一个个小分队满载着丰收的果实,用自己的行动在炎炎夏日里撑起一片片绿荫。
根据浙中团[20xx]8号、12号文件,紧扣团中央今年的活动主题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院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既传承以往的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活动,又突出以广泛开展感知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开拓社会实践新领域。成立了三下乡实践小分队,突出送医送药下乡这一直是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足迹遍布安徽、舟山、宁波、桐乡等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的春风。
活动特点:
特点一我院首次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
在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研究生工作部组建的一支由博士研究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代表队本着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通过在丽水市中医院、遂昌县中医院、遂昌乡间等地开展多次大型会诊活动、中医学发展研讨会、以及学术讲座与交流会等活动,为提升中西医结合理念、服务地方医学、加强临床经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了提升研究生中医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以科研优势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双赢的效果。
特点二创建首家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xx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增强民众的健康意识,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国百支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团、浙江省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团浙江中医学院紧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长,广泛开展了增才干、长见识、做贡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省派驻新碶街道驻贝碶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彭建华、成信法老师牵引搭桥,浙江中医学院团委与新碶街道团工委认真协商,双方决定在新碶街道设立浙江中医学院大学生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特点三感知就业开创实践新领域
今年学校共确定了49支重点小分队调查用人单位,采访校友,一方面队员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实资料,充实学校就业信息库,增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灵敏度,同时,调查实践也很好地培养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队员们也意识到: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
为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去,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学校也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行联系到用人单位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实践中种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之后,深刻认识到:现在的社会市场化竞争越演越烈,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发展迅速的社会淘汰,成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难题,同时这也将引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发展,关注未来,不断提升自己!
由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领导,校团委负责具体协调,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全面结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服务、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更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3内容摘要:临终关怀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行业,起步较晚,公众认知度、关注度较低。在调查过程中,我切身了解到了大众对于这个行业的无知、临终关怀医院面临的客观困难以及临终关怀行业工作者内心的矛盾。但在生命的灰色背后,我同样看到了医院里乐观的老人,真诚工作服务的医护人员的心以及临终关怀行业正逐渐走入大众的一步又一步。本次调查以西宁市城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专科为地点,希望以此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并给予关注,使“优老优死”同“优生优育”一样为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
临终关怀、优老优死、生命、尊严
一、研究的背景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正处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生命对于我们就像是刚刚开放的花朵,那样清新,充满活力。然而,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生命将走到尽头的老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临终关怀医院,走过他们人生中最后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肯定不同于我们,那是怎样的色彩和场景呢?
关于临终关怀大学生了解不多,正因为这样,它给我们带来许多疑问。此次调查活动通过利用互联网、查阅书籍、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和采访等多种形式,选择并走进了一所临终关怀服务站——西宁市城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了解了西宁市临终关怀工作状况。
诚然,这个课题对于我有些许生命的灰色,但临终关怀医院里的每一个人无不震撼着我,医护人员那种对工作岗位的深深热爱,高龄老人走到人生边上的那种乐观豁达…一个月下来,我对于生命、亲情、家人等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更新的认识。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中国大多数学生来说,“临终关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而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临终关怀的完善与否标志着一个民族关于生命的文化是否已经上升到了这样的高度:关注临终弱势群体的高度。对于我国来说,也是是否将人口政策从“优生优育”扩展到“优老优死”的选择。
毕淑敏的短篇《预约死亡》带给了我情感共鸣和震动,西宁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生在临终关怀医院做志愿者的笔记同样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经历另我心生好奇。生命的尽头是怎样的状态?临终关怀医院的老人们每天的日子是怎样的?社会、家人、政府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西宁市的临终关怀状况如何等等。
或许这个课题对于现在年轻的我来说有一些沉重,有很多生命的灰色。但正是这些疑问,促使我们想走近临终关怀医院,了解临终关怀的现在和未来。同时,更重要的,我努力用青春的眼睛观察生命的尽头,可能带给我的会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关于生命、亲情、家人等等。
三、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资料
20xx年1月,首先借助互联网、书籍等方法查阅资料,大体了解北京市临终关怀状况。
2、问卷调查
在西宁市城北区、城东区、城西区等区的工厂、建筑工地和餐厅等地方,向制造工人、建筑工人、餐厅服务员、厨师等外来务工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将试卷回收后进行系统地统计,收到有效问卷50份,制成清晰的统计图。
3、前往临终关怀医院进行志愿服务
20xx年1月和2月,多次在西宁市城西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志愿服务,与老人、家属、工作人员交谈,深入地了解该地临终关怀状况及老人生活状况。
四、研究的初步结果
(一)调查问卷结果
1.普通民众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较低
(1)在被调查者中,60%的受访者表示对临终关怀不是很清楚,15%的人表示对其有一点了解,有20%的人对其完全不了解,只有5%的人对临终关怀很了解。
(2)在这些了解或稍微了解一点临终关怀的人中,有22%的人是通过电视宣传了解的,有12%的人是通过网络查询了解的,34%的人通过朋友介绍了解,还有32%的人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临终关怀。
(3)84%的受访者不知道西宁市哪里有临终关怀医院,仅有16%的人知道西宁有哪些临终关怀医院或哪些医院里设有临终关怀病房。
(4)对于西宁市临终关怀每日的价格,仅有6%的受访者清楚,而94%的人则表示不清楚,当被问及可以接受的价格时,约有80%的人认为应在100元以下,其中认为50~80元内合理的人较多,也有少数人认为应进行免费服务。另有约10%的人表示价钱可以超过200元甚至达到每日500元,另有10%的人表示对此不清楚。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普通民众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认知度较低。
2.普通民众对于临终关怀并不是很接受
在调查过程中,有24%的人表示会将家中年迈的老人送往临终关怀医院,而有76%的人表示不会将家中年迈的老人送往临终关怀医院。
(二)临终关怀工作现状
首先,新的行业,起步较晚
临终关怀起源于西方,是个新兴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临终关怀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存在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建有临终关怀机构。但在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还寥寥无几。1988年7月15日,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以及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不超过120家。
我认为,这也是造成临终关怀在普通民众中认知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普通民众对临终关怀的认可程度低
人们对临终关怀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的子女,忽视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老人临终时,特别渴望亲情,渴望身体抚摸,拥抱、握握手、贴贴脸颊,都能给老人莫大的安慰。可是很多家属忽视了这一点。
由这里,我想到临终关怀对老人们的意义便是安慰。而临终关怀原因也在于人们对死亡有恐惧,有强烈孤独感,这时便需要安慰,但许多子女忽视了这种安慰。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影响了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在武昌民福老年病医院,很多病人家属同意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却不愿在临终关怀治疗协议书上签字。人们拒绝接受“临终”一词。有的家属说:“临终?这不是没有希望了吗?”临终,令人们感到残酷。
我国古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让老人接受临终关怀,会不会背上不孝之名?因此,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是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临终关怀并不很被接受的原因。
第三,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
临终关怀的护理重点,不再是生理上的,而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于对临终病人的全身心护理上。同时,当护士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不够的,丧亲抚慰同样需要专业技巧。
同时在我第一次前往城西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不只一次被问及是否是来应聘的,因
为他们特别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同时,在与该地医护人员的对话中,我得知该院有二十多位老人,有大夫三名,护士六人,护工十五六人,平均每位老人不能保证配给一名护工。
而据我所知,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或医护学校里,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专业。
第四,政府支持、公众关注少
在组员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仅发现浙江义鸟市关怀护理医院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指定为享受公费医疗的定点单位之一。其余临终关怀医院均没有得到政府支持,这与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公众认知度低有关系。
第五,医疗资金投入不足
我在那里得知,该服务站目前经费全部来源于老人的医药费,经费不足给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临终环境、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志愿活动体会
1、对临终关怀院客观条件的整体认识
首先,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足。无论是生活设施还是医疗设施都显得很简陋。院子里放着半坏掉的老式洗衣机,卫生间的便池也是残破的。水龙头是最简易的,没有洗脸池,只有一个很大的水泥池,涮墩布,洗手都用这一个。床只是铁架床,这对于老人来说也许很不舒适。从病房到医生办公室,一切设施都尽显简单,甚至简陋,即使与一般医院的病房比,也简陋的很。医疗设施方面,我拍下了照片,几只滴瓶,一瓶碘酒,棉签,几个老旧破损的器械柜,这就是医疗间。也许别的放医疗用品的地方我没有看到,但这一间看到的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2、对临终关怀院人文关怀的主观感受
在多次志愿活动中,我都觉的这个地方很安静,气氛很温馨。的确,我询问的几个老人都表示这里的环境以及服务都不错,伙食也挺好。只是第二次去时正遇上了一位老人去世。当时心情很沉重,也很震撼。
我想到在这里常常能面对这些生离死别,医生护士护工会习惯面对一个人的死亡,甚至在听到又一位老人去世时,大家都没有什么过于强烈的反应,还是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这让我不由感慨许多。不仅为这么一个特殊的场所,为这些特殊职业所面临的心理观念上的挑战而心疼,也为人的淡淡离去而莫名哀伤,不知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少分量,是否当我们离去时,也仅是留得几个亲近的人恸哭一阵,而更多身边来来往往的人,不过是付之一叹,无关痛痒罢了。在临终关怀医院,我想不仅能让我为其做的更多,也能让我思索更多。
3、自己想到的和得到的
每次在志愿服务中,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我同情那里的老人,不,绝不仅仅是同情,很多时候我们抱着尊重的态度和他们交流。我走在医院走廊中,总有老人们主动和我打招呼,请我去他们屋里坐坐,进了屋,在我看来可能就是一两句话的事儿,他们不厌其烦地说很多遍,我明白,那里的老人们最需要的,是倾听,是倾诉;但另一方面,当得知老人们的家属每隔一两星期就会前去探望一次时,我又从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同我想象的不同,临终关怀医院中的老人并不都是被儿女所忽视的,医院里也有定期的娱乐活动,那里的老人们脸上也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同朝阳一样灿烂,与夕阳同样美好,在我探求生命的尽头的样子时,我看到了那种释然。这可能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
(四)中西方临终关怀工作差异
1、社会民众的认可度不同
1998年,协和、同济等医院的一批医护人员,专门赴京参加了澳大利亚专家举办的临终关怀培训,民福医院的王志传护士长就是其中之一。从北京培训回来后,院里就开设了临终关怀病区,1999年接待的病人有100例左右。看到发展势头比较好,当时院里萌发了挂“临终关怀医院”牌子的想法。
但是,随后几年临终关怀病人的锐减,使得医院打消了这个念头。今年1—8月民福医院只接待了40多例临终关怀的病人。
据了解,临终关怀在其他地方也遭到冷遇。深圳市福利中心康复医院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宁养院也遭遇过无人问津的尴尬。北京松堂医院在过去的10多年中曾7次搬家,也显示出人们对临终关怀的不理解。
2、政府的关注程度不同
在调查过程中,想查找一些我国关于临终关怀的政府所下达的文件十分困难,可说政府还没有把临终关怀列入工作重点。没有政府的支持,也就没有经济支撑,导致临终关怀医院的设备、设施完善的很少。而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医护人员也很少,主要因为收入不多。而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临终关怀医疗费用就已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中;德国外科学会最近在其年会上公布了临终病人医疗护理准则草案。
五、结论和建议
1、加强宣传,使全社会都能认识、解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
2、加强培训,使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
3、卫生资源合理分配,临终关怀治疗费用一般是常规医院常规治疗费用的1/3。
4、深化改革开放,鼓励兴办多种经济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
5、严格区分临终关怀与养老机构。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47月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李世聪老师。打电话联系时,听得*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他已经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了。天气不错,我们便到玉渊潭公园找个树荫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开朗健谈又朴实和善,此次访谈我们受益良多。
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世家,从小看着爷爷行医长大,听着爷爷与北京的老中医一起交流。5岁左右时就背诵汤头歌、药性赋,8岁左右学《医学三字经》,12岁左右就敢为伙伴们扎针灸,伙伴们也愿意,并且治得很好。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被分到云南。他待人热心,经常用自己学过的针灸、推拿等方法为周围的人治病,结果因为疗效好,附近的人就都来找他治病。由于病人众多,病因很多,有些病自己也没有见过,他就翻看从北京带来的医书,一边分析医理,一边临床实践,医术大进,还自创了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症、清凉油涂抹肚脐治疗腹痛腹泻等方法。
XX年成为马来西亚某慈善基金会医药顾问,在马来西亚为当地人民治愈地中海贫血症,癌症,癫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本职工作乃是测绘工程师,目前在地铁九号线做监理工作。中医是业余爱好,同时也是继承祖父事业。目前,*每周在北京学知园的长祯国术馆坐诊并做中医讲座。
二、部分案例
(1)美尼尔氏综合症。*在马来西亚时,遇到某官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这是一种疑难症,主要症状是眩晕,感到周围物品摇晃,甚至倒置,甚者觉得天旋地转。一般认为这是耳中庭积水影响到平衡骨造成的。这位官员去了四个国家都没有治好,结果,*用中医振阳利水原理,采用按摩手法,很轻松就治愈了。
(2)地中海贫血症。该病为西医三大血液病之一(另两个是:白血病和再障贫血),在当地很多,据说在中国南方各省也有不少。此病是遗传性疾病,是所谓的不治之症。西医称,只有换骨髓一法,但是由于费用高,并且配型不容易,故很少有人得到治疗,病重时只能定期补血以维持生命。而*却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认为是其母亲怀孕时中暑,*同病,生小孩后母亲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病深入骨髓。于是他用中医治疗骨痨的秦九鳖甲汤加减变化,成功治愈两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
(3)治愈非典。XX年,非典肆虐,他的一位朋友在人民医院感染了非典。他到朋友家帮忙治疗,开了两副药,其中用了两斤石膏,结果病人痊愈,也没有后遗症,一切正常。而当时很多用西医治疗的病人,虽然在激素作用下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下半身骨头像玻璃一样的脆弱,很多人落得终身残废。
三、从医特点
我们问老师擅长治疗哪些疾病,*说,中医不能够分科,好的中医应当什么病都能治。他说,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病人来了你必须治,不能眼看着病人受苦啊!没见过的病就临时翻书、研究、探索。中医的理论已经相当完备,所有疾病,中医经典中都有治疗之法。找到病因病机,治疗也不是难事。
*治病的特点是活学活用。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理解和特长,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治愈的很多病人,都是医院治不好,没有别的办法而找到他的。
他说疑难病症,一般在他这里,只要几副药,或者几次到几十次针灸就好了,急病就要几分钟见效。而且中医治疗不仅见效快,而且花费低,他说,他敢和西医打擂台,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好,而且一般花费不超过西医的1%。不管什么病,总花费不会超过3000元。那些得了白血病什么的,花个几十万还治不好,这根本不必要。
四、对中医和学中医的看法
*给我们讲了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他说,中医的源流,源为民间医生、经验技术,流为《内经》及各家理论。中医首先是一门技术,治病救人的技术,它依赖于实践经验。技术与科学是不同的,技术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需要,便带动理论总结、文化的产生,《黄帝内经》便是夏商周几千年医疗经验的总结。
学中医,和学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往往要求熟记加活用。例如,先熟读甚至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乃至《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记住常见药性、常见病的治法。一开始可能不懂,但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得到验证后,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活学活用。*自己发明创造的很多独特而简捷的治病方法,都是经典活用的结果。学中医必须重视技术,先学技术,然后体会、感悟其中的道理,这样医术、医理通晓了便可活学活用。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5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世家,从小看着爷爷行医长大,听着爷爷与北京的老中医一起交流。5岁左右时就背诵汤头歌、药性赋,8岁左右学《医学三字经》,12岁左右就敢为伙伴们扎针灸,伙伴们也愿意,并且治得很好。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李老师被分到云南。他待人热心,经常用自己学过的针灸、推拿等方法为周围的人治病,结果因为疗效好,附近的人就都来找他治病。由于病人众多,病因很多,有些病自己也没有见过,他就翻看从北京带来的医书,一边分析医理,一边临床实践,医术大进,还自创了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症、清凉油涂抹肚脐治疗腹痛腹泻等方法。
__年成为马来西亚某慈善基金会医药顾问,在马来西亚为当地人民治愈地中海贫血症,癌症,癫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李老师本职工作乃是测绘工程师,目前在地铁九号线做监理工作。中医是业余爱好,同时也是继承祖父事业。目前,李老师每周在北京学知园的“长祯国术馆”坐诊并做中医讲座。
二、部分案例
美尼尔氏综合症。李老师在马来西亚时,遇到某官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这是一种疑难症,主要症状是眩晕,感到周围物品摇晃,甚至倒置,甚者觉得天旋地转。一般认为这是耳中庭积水影响到平衡骨造成的。这位官员去了四个国家都没有治好,结果,李老师用中医“振阳利水”原理,采用按摩手法,很轻松就治愈了。
地中海贫血症。该病为西医三大血液病之一,在当地很多,据说在中国南方各省也有不少。此病是遗传性疾病,是所谓的“不治之症”。西医称,只有换骨髓一法,但是由于费用高,并且配型不容易,故很少有人得到治疗,病重时只能定期补血以维持生命。而李老师却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认为是其母亲怀孕时中暑,母子同病,生小孩后母亲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病深入骨髓。于是他用中医治疗“骨痨”的秦九鳖甲汤加减变化,成功治愈两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
治愈“非典”。__年,非典肆虐,他的一位朋友在人民医院感染了“非典”。他到朋友家帮忙治疗,开了两副药,其中用了两斤石膏,结果病人痊愈,也没有后遗症,一切正常。而当时很多用西医治疗的病人,虽然在激素作用下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下半身骨头像玻璃一样的脆弱,很多人落得终身残废。
三、从医特点
我们问老师擅长治疗哪些疾病,李老师说,中医不能够分科,好的中医应当什么病都能治。他说,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病人来了你必须治,不能眼看着病人受苦啊!没见过的病就临时翻书、研究、探索。中医的理论已经相当完备,所有疾病,中医经典中都有治疗之法。找到病因病机,治疗也不是难事。
李老师治病的.特点是活学活用。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理解和特长,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治愈的很多病人,都是医院治不好,没有别的办法而找到他的。
他说疑难病症,一般在他这里,只要几副药,或者几次到几十次针灸就好了,急病就要几分钟见效。而且中医治疗不仅见效快,而且花费低,他说,他敢和西医打擂台,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好,而且一般花费不超过西医的1%。不管什么病,总花费不会超过3000元。那些得了白血病什么的,花个几十万还治不好,这根本不必要。
四、对中医和学中医的看法
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他说,中医的“源流”,“源”为民间医生、经验技术,“流”为《内经》及各家理论。中医首先是一门技术,治病救人的技术,它依赖于实践经验。技术与科学是不同的,技术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需要,便带动理论总结、文化的产生,《黄帝内经》便是夏商周几千年医疗经验的总结。
学中医,和学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往往要求“熟记”加“活用”。例如,先熟读甚至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乃至《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记住常见药性、常见病的治法。一开始可能不懂,但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得到验证后,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活学活用。李老师自己发明创造的很多独特而简捷的治病方法,都是经典活用的结果。学中医必须重视技术,先学技术,然后体会、感悟其中的道理,这样医术、医理通晓了便可活学活用。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6作为一名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去医院里面提前感受见习的氛围,真正到医学领域去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增添动力!于是我选择了我妈妈的工作单位——xx大学附属医院,在征得院方的同意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见习实践工作。由于仅仅是大一学生,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我主要是在一旁观看学习,但短短七天对我来说,仍然受益匪浅。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所实习的单位。xx大学附属医院,目前是xx省xx市一家省级三甲单位。医院院风信誉,均是全市闻名。我所实践的科室是神经内科。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观察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同医生一起查房。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处处都蕴藏着学问。
下面我将从制度、技术、思想和个人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制度严格。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交*并在8点正式上班前提前15分钟上岗。*完毕,各负责人员即随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了解病人情况,聆听病人主诉,对病人进行必要检查。在言语方面,必须亲和友善,不能命令不能冷淡,要与病人及其家属如亲人一般耐心询问。查房完毕,各个医师根据自己病人的当天情况写病历和医治方案。在这期间,我发现医护人员真的很辛苦,每天都要微笑面对每一个病人及家属,给予他们温暖和信心。至于*送礼的问题,也由于制度严格,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严谨,这种一切为了病人的心,真的让人感动。我所追求的,不正是如此么?
技术方面。在几天的观察中,对于医护方面的常识我了解了不少。掌握了测量血压的要领;输液换液的基本要领;抽血的要领;病历的写法等。下面简述血压测量方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气囊绑在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塞进一指为宜,听诊器应放在肱动脉处,缓慢充气。放气后出现第一音时为收缩压(高压),继续放气至声音消失(或变调)时为舒张压(低压)。其他要领略。
医德方面。医务工作者承担着的“救死扶伤、解除病痛、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使命。唐代“医圣”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论大医精诚有这样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寒灵之苦。”因此,医生必然要掌握先进医疗技术,同时更要具有爱岗敬业、廉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品格。从这几天的实践观察中,每位医护人员的真诚笑容,对病人和家属的亲切问候,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医生治病救人的初衷一直都存在。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有好的品德。我一定会牢记于心的。
个人方面。虽然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习生,但是我有着真心求学的态度。在七天与医院的亲密接触中,我明白了,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作为见习或实习生,要做到:1、待人真诚,学会微笑;2、对工作对学习有热情有信心;3、善于沟通,对病人要细致耐心,对老师要勤学好问;4、主动出击,不要等问题出现才想解决方案;5、踏踏实实,不要骄傲自负,真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再过两年我将真正走进医院见习实习,这次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学习提供了经验。
以上就是我一周的医院实地学习实践的体会。通过实践,我更加坚定了学医的信念。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时刻以三甲医院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圆我的医学之梦而奋斗下去。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7临床医学实习后,感想诸多,实习活动已经结束好长时间了,但是直到今天,实习留给我的思考还在脑子里面回想。我不知道那些感觉、那些思路要在我心里停留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这些思路留在心里面是好还是坏。自打有了那样一些经历之后,整个人都有所变化,现在仿佛还在变化着。对我来说这次实习心得作业仿佛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都要困难,犹豫了很长时间不能下笔。脑子里面的东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但是难以将它们定位。如果下面说得太乱,还希望大家见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教授讲的”结合临床量表治疗*症患者”。在那次课中,我第一次全面接触到了如何誊写患者病历。
病历的誊写要体现以下几个部分:
1.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年龄,职业,籍贯,住所等等。
2.主诉情况。即患者家属提供的有关患者的情况。
3.患者的现病史。患者提供的有关自己的现在患病情况。
4.患者的既往史。患者或家属提供的有关患者以前患病的情况。特别注意要确定,患者是否有器质性脑外伤,还要特别考虑患者是否有酒精依赖。
5.患者个人史。包含有顺产与否,父母性格,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学习情况,烟酒史,婚姻恋爱史,家族史等等。
6.精神科检查。意识障碍检查,感知觉障碍检查,思维活动障碍检查,注意力障碍检查,记忆力障碍检查,智力活动障碍检查,有无自制力检查,情绪情感活动障碍检查,意志行为活动障碍检查等等。
7.量表测评。B超检验报告,X光检验报告等等。
据王健老师介绍,全部报告要在72小时内全部写完,其中任何一项没有完成,都要打回去从做,不能给患者确诊。
这部分的病历誊写要求介绍,只占全部实习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大概只用了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但是我感觉它对我们医师来讲格外重要。它是医师确诊的主体思路,换句话说就是你医师的思路落实到哪一步,才能给眼前的个案定性的问题。病历的严谨与否能体现一个医院,一个医师医术水平的高低。也严重关系到确诊的准确性,直接涉及患者的就诊与治疗,干系重大。
在以往的教科书上,只是简单谈到要了解求助者的一般情况,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家庭支持系统结构,要辅助量表测评。但是,书本上的介绍没有王教授的介绍全面。王教授在课堂上明确强调以下几点。
1.要凸现既往史,特别要注意排除器质性脑病对神经症的影响.比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还有腮腺炎。另外不要忘记考虑酒药依赖。
2.在个人史部分,(首先老师的层次划分就十分细致,比书本上的周到。另外老师特别强调)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部分问得要细,几乎是只要患者有挫折就要问为什么。在家族史里,要问父母两系三代内成员近亲婚配情况。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8时光飞逝,转眼之间,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经过烈日的烤验和台风的洗礼之后,一个个小分队满载着丰收的果实,用自己的行动在炎炎夏日里撑起一片片绿荫。
根据浙中团[20xx]8号、12号文件,紧扣团中央今年的活动主题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院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既传承以往的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活动,又突出以广泛开展感知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开拓社会实践新领域。成立了三下乡实践小分队,突出送医送药下乡这一直是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足迹遍布安徽、舟山、宁波、桐乡等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的春风。
活动特点:
特点一我院首次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
在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研究生工作部组建的一支由博士研究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代表队本着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通过在丽水市中医院、遂昌县中医院、遂昌乡间等地开展多次大型会诊活动、中医学发展研讨会、以及学术讲座与交流会等活动,为提升中西医结合理念、服务地方医学、加强临床经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了提升研究生中医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以科研优势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双赢的效果。
特点二创建首家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xx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增强民众的健康意识,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国百支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团、浙江省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团浙江中医学院紧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长,广泛开展了增才干、长见识、做贡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省派驻新碶街道驻贝碶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彭建华、成信法老师牵引搭桥,浙江中医学院团委与新碶街道团工委认真协商,双方决定在新碶街道设立浙江中医学院大学生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特点三感知就业开创实践新领域
今年学校共确定了49支重点小分队调查用人单位,采访校友,一方面队员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实资料,充实学校就业信息库,增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灵敏度,同时,调查实践也很好地培养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队员们也意识到: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
为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去,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学校也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行联系到用人单位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实践中种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之后,深刻认识到:现在的社会市场化竞争越演越烈,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发展迅速的社会淘汰,成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难题,同时这也将引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发展,关注未来,不断提升自己!
由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领导,校团委负责具体协调,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全面结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服务、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更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97月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李世聪老师。打电话联系时,听得*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他已经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了。天气不错,我们便到玉渊潭公园找个树荫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开朗健谈又朴实和善,此次访谈我们受益良多。
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世家,从小看着爷爷行医长大,听着爷爷与北京的老中医一起交流。5岁左右时就背诵汤头歌、药性赋,8岁左右学《医学三字经》,12岁左右就敢为伙伴们扎针灸,伙伴们也愿意,并且治得很好。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被分到云南。他待人热心,经常用自己学过的针灸、推拿等方法为周围的人治病,结果因为疗效好,附近的人就都来找他治病。由于病人众多,病因很多,有些病自己也没有见过,他就翻看从北京带来的医书,一边分析医理,一边临床实践,医术大进,还自创了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症、清凉油涂抹肚脐治疗腹痛腹泻等方法。
XX年成为马来西亚某慈善基金会医药顾问,在马来西亚为当地人*治愈地中海贫血症,癌症,癫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本职工作乃是测绘工程师,目前在地铁九号线做监理工作。中医是业余爱好,同时也是继承祖父事业。目前,*每周在北京学知园的长祯国术馆坐诊并做中医讲座。
二、部分案例
(1)美尼尔氏综合症。*在马来西亚时,遇到某官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这是一种疑难症,主要症状是眩晕,感到周围物品摇晃,甚至倒置,甚者觉得天旋地转。一般认为这是耳中庭积水影响到平衡骨造成的。这位官员去了四个国家都没有治好,结果,*用中医振阳利水原理,采用按摩手法,很轻松就治愈了。
(2)地中海贫血症。该病为西医三大血液病之一(另两个是:白血病和再障贫血),在当地很多,据说在中国南方各省也有不少。此病是遗传性疾病,是所谓的不治之症。西医称,只有换骨髓一法,但是由于费用高,并且配型不容易,故很少有人得到治疗,病重时只能定期补血以维持生命。而*却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认为是其母亲怀孕时中暑,*同病,生小孩后母亲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病深入骨髓。于是他用中医治疗骨痨的秦九鳖甲汤加减变化,成功治愈两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
(3)治愈非典。XX年,非典肆虐,他的一位朋友在人*医院感染了非典。他到朋友家帮忙治疗,开了两副药,其中用了两斤石膏,结果病人痊愈,也没有后遗症,一切正常。而当时很多用西医治疗的病人,虽然在激素作用下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下半身骨头像玻璃一样的脆弱,很多人落得终身残废。
三、从医特点
我们问老师擅长治疗哪些疾病,*说,中医不能够分科,好的中医应当什么病都能治。他说,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病人来了你必须治,不能眼看着病人受苦啊!没见过的病就临时翻书、研究、探索。中医的理论已经相当完备,所有疾病,中医经典中都有治疗之法。找到病因病机,治疗也不是难事。
*治病的特点是活学活用。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理解和特长,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治愈的很多病人,都是医院治不好,没有别的办法而找到他的。
他说疑难病症,一般在他这里,只要几副药,或者几次到几十次针灸就好了,急病就要几分钟见效。而且中医治疗不仅见效快,而且花费低,他说,他敢和西医打擂台,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好,而且一般花费不超过西医的1%。不管什么病,总花费不会超过3000元。那些得了白血病什么的,花个几十万还治不好,这根本不必要。
四、对中医和学中医的看法
*给我们讲了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他说,中医的源流,源为*间医生、经验技术,流为《内经》及各家理论。中医首先是一门技术,治病救人的技术,它依赖于实践经验。技术与科学是不同的,技术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需要,便带动理论总结、文化的产生,《黄帝内经》便是夏商周几千年医疗经验的总结。
学中医,和学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往往要求熟记加活用。例如,先熟读甚至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乃至《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记住常见药性、常见病的治法。一开始可能不懂,但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得到验证后,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活学活用。*自己发明创造的很多独特而简捷的治病方法,都是经典活用的结果。学中医必须重视技术,先学技术,然后体会、感悟其中的道理,这样医术、医理通晓了便可活学活用。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107月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李世聪老师。打电话联系时,听得*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他已经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了。天气不错,我们便到玉渊潭公园找个树荫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开朗健谈又朴实和善,此次访谈我们受益良多。
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世家,从小看着爷爷行医长大,听着爷爷与北京的老中医一起交流。5岁左右时就背诵汤头歌、药性赋,8岁左右学《医学三字经》,12岁左右就敢为伙伴们扎针灸,伙伴们也愿意,并且治得很好。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被分到云南。他待人热心,经常用自己学过的针灸、推拿等方法为周围的人治病,结果因为疗效好,附近的人就都来找他治病。由于病人众多,病因很多,有些病自己也没有见过,他就翻看从北京带来的医书,一边分析医理,一边临床实践,医术大进,还自创了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症、清凉油涂抹肚脐治疗腹痛腹泻等方法。
XX年成为马来西亚某慈善基金会医药顾问,在马来西亚为当地人民治愈地中海贫血症,癌症,癫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本职工作乃是测绘工程师,目前在地铁九号线做监理工作。中医是业余爱好,同时也是继承祖父事业。目前,*每周在北京学知园的长祯国术馆坐诊并做中医讲座。
二、部分案例
(1)美尼尔氏综合症。*在马来西亚时,遇到某官员得了美尼尔氏综合症。这是一种疑难症,主要症状是眩晕,感到周围物品摇晃,甚至倒置,甚者觉得天旋地转。一般认为这是耳中庭积水影响到平衡骨造成的。这位官员去了四个国家都没有治好,结果,*用中医振阳利水原理,采用按摩手法,很轻松就治愈了。
(2)地中海贫血症。该病为西医三大血液病之一(另两个是:白血病和再障贫血),在当地很多,据说在中国南方各省也有不少。此病是遗传性疾病,是所谓的不治之症。西医称,只有换骨髓一法,但是由于费用高,并且配型不容易,故很少有人得到治疗,病重时只能定期补血以维持生命。而*却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认为是其母亲怀孕时中暑,*同病,生小孩后母亲的病好了,而小孩的病深入骨髓。于是他用中医治疗骨痨的秦九鳖甲汤加减变化,成功治愈两例地中海贫血症患者。
(3)治愈非典。XX年,非典肆虐,他的一位朋友在人民医院感染了非典。他到朋友家帮忙治疗,开了两副药,其中用了两斤石膏,结果病人痊愈,也没有后遗症,一切正常。而当时很多用西医治疗的病人,虽然在激素作用下保住了生命,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下半身骨头像玻璃一样的脆弱,很多人落得终身残废。
三、从医特点
我们问老师擅长治疗哪些疾病,*说,中医不能够分科,好的中医应当什么病都能治。他说,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病人来了你必须治,不能眼看着病人受苦啊!没见过的病就临时翻书、研究、探索。中医的理论已经相当完备,所有疾病,中医经典中都有治疗之法。找到病因病机,治疗也不是难事。
*治病的特点是活学活用。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理解和特长,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治愈的很多病人,都是医院治不好,没有别的办法而找到他的。
他说疑难病症,一般在他这里,只要几副药,或者几次到几十次针灸就好了,急病就要几分钟见效。而且中医治疗不仅见效快,而且花费低,他说,他敢和西医打擂台,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好,而且一般花费不超过西医的1%。不管什么病,总花费不会超过3000元。那些得了白血病什么的,花个几十万还治不好,这根本不必要。
四、对中医和学中医的看法
*给我们讲了中医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他说,中医的源流,源为民间医生、经验技术,流为《内经》及各家理论。中医首先是一门技术,治病救人的技术,它依赖于实践经验。技术与科学是不同的,技术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经验的积累、技术的需要,便带动理论总结、文化的产生,《黄帝内经》便是夏商周几千年医疗经验的总结。
学中医,和学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往往要求熟记加活用。例如,先熟读甚至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乃至《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记住常见药性、常见病的治法。一开始可能不懂,但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得到验证后,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活学活用。*自己发明创造的很多独特而简捷的治病方法,都是经典活用的结果。学中医必须重视技术,先学技术,然后体会、感悟其中的道理,这样医术、医理通晓了便可活学活用。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11时光飞逝,转眼之间,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在经过烈日的烤验和台风的洗礼之后,一个个小分队满载着丰收的果实,用自己的行动在炎炎夏日里撑起一片片绿荫。
根据浙中团[20xx]8号、12号文件,紧扣团中央今年的活动主题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院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既传承以往的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活动,又突出以广泛开展感知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开拓社会实践新领域。成立了三下乡实践小分队,突出送医送药下乡这一直是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足迹遍布安徽、舟山、宁波、桐乡等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的春风。
活动特点:
特点一我院首次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
在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研究生工作部组建的一支由博士研究生参加的暑期社会实践代表队本着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通过在丽水市中医院、遂昌县中医院、遂昌乡间等地开展多次大型会诊活动、中医学发展研讨会、以及学术讲座与交流会等活动,为提升中西医结合理念、服务地方医学、加强临床经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了提升研究生中医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以科研优势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双赢的效果。
特点二创建首家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xx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众的健康意识,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国百支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团、浙江省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团浙江中医学院紧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长,广泛开展了增才干、长见识、做贡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省派驻新碶街道驻贝碶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彭建华、成信法老师牵引搭桥,浙江中医学院团委与新碶街道团工委认真协商,双方决定在新碶街道设立浙江中医学院大学生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特点三感知就业开创实践新领域
今年学校共确定了49支重点小分队调查用人单位,采访校友,一方面队员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实资料,充实学校就业信息库,增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灵敏度,同时,调查实践也很好地培养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队员们也意识到: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
为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去,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学校也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行联系到用人单位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实践中种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之后,深刻认识到:现在的社会市场化竞争越演越烈,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发展迅速的社会淘汰,成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难题,同时这也将引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发展,关注未来,不断提升自己!
由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领导,校团委负责具体协调,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全面结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与人*群众的广泛接触、服务、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更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医学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12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终于圆满结束。回想这六天的行程,我们在下关关迆社区进行义诊、“甲型h1n1”的宣传、开展一系列讲座如(老年骨质疏松、急救技能、眼科常见疾病及保健)、看望空巢老人、慰问夕阳红敬老院及下关孤老院并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六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也一点一滴地从这次活动中积累了很多东西。这是我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感受着这个社会,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社会的竞争,同时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暖。不要把自己禁锢在小小的书本内,认识社会,感受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为老年人量血压并与他们一起聊天,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孤独,所以我们觉得他们需要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们更加需要用我们所学的,奉献给他们。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医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此次一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深入社区、了解基层及社区的机会,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懂得了学与致用、服务社会的重要性。社会实践大部分的活动与我们所学专业密切相关,涵盖了医学基本知识、心理学等,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像这样与本专业相关,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服务社会的活动,希望院里能多开展,以便于更多的`同学参与这样的活动,增长见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这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从这次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最重要的不能贪心,要乐于助人,在为病人治病中寻找快乐,因为人间的温暖来自爱心。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认真地学好医学技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竞争也非常严峻摆在了我们面前现代社会所需要已经不再单纯知识型人才而是综合型人才。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工作,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工作经验。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竟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有了像我这样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到荣幸。虽然6天的实践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本次参加实践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现实,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我们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6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我们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生活带着大学生特有蓬勃朝气走进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逝者如斯夫如白驹过隙”六天光阴转瞬即逝在那里有我们欢笑有我们泪水有我们喜怒也有我们哀乐所有一切犹如人生路上一串串闪光珍珠让人倍感珍惜。
医学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