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2025-01-1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篇1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篇2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美无处不在,然,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一个人,其肉身与灵魂一体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举止皆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表征,灵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个人情操。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见诸于个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艺术又是情趣的表现,因而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今日所谈关于美的言论,与艺术相连,更根植于人生,因为生活本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艺术化把“真”、“善”、“美”集成一体,如此这般美便有律可循,继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动,并影响个人的现实活动。所以,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诗作对大谈风月,谈美,要求人生美化,进而人心净化,领略美蕴含的时代思想与情趣。因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而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伟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门艺术,在创造和欣赏时都抱着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态而不计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社会浮躁之气可见斑驳,以强硬的态度为达到目的施展“三头六臂”的人不在话下,而趋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这般不能免俗,便与美失之交臂。纵观世界各国成功人士,志存高远,眼光独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赏,以美感的态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获。

  一个人,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正因为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够放开自我,更偏重于直觉思考。你以为他在天马行空,其实他在探索更深层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意志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动偏重于直觉,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恶、真伪、美丑,真善美也就见诸于此。正如我们看崇山峻岭,阅世人无数,叹流年如梦,悔当初所遇,惊羡他乡林业高楼,醉情古朴茂林觞咏,都如隔岸赏花,陆上观雾,不受利害关系牵绊,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窥视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往往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进而品味出它独特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渗透进精神层面的定义。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经验却是可寻其迹。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便不自觉陶冶了性情。可见,美好事物的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是有一定好处的。

  对于美,存着欣赏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据与批评。脚踏实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时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评判美丑,无所谓杂念,无所谓纷扰,便能更加客观的领略个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虽所爱但不加以欲念,虽不喜不偏以歪理,胸无纤尘,以观其趣,美尽自得。

  生活尽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辉映;脚踏实地,天时地利人和齐汇集。肉眼可识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识美,便如清泉润心。小美见诸于表象,大美表迹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见,发现美,感受美,传递美,天下大美。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篇3

  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

  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

  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