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2025-01-1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精选4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1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读后感《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这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关键词:一只特立独行读后感哈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2

  介绍这本书,首先要先介绍这本书的作者,相信他的名字已经刻在很多人的心中,他是王小波。这本书的内容很杂,却很深刻,在我介绍之后,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但此时此刻,比起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我更想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

  看过许多关于王小波的各家评论,总体上都认为王小波是个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人。此话当然正确,而我更喜欢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对他的评价:“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王小波无疑是浪漫的,这从他与李银河的如此多缠绵悱恻的书信中便可见一隅。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是这样开头的:“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又如:“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用甜甜的相思来度过时间,我没有,我的时间全在沮丧中度过。我很想你。”

  王小波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他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在读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后更是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王小波的那种不羁、幽默的风格,而且这篇文章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于是决定写下一篇读后感来抒发一下内心的一些小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猪这种动物早就见怪不怪了,在猪圈里、屠宰场、菜市场、我们的餐桌上等随处可见,而且猪的本质也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固定的形象:猪无非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有吃就吃,吃饱了就躺在那肮脏不堪的猪圈里闷头大睡,它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在乎今天谁发了财,明天谁嫁了人,也不用担忧着怎么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去奔波,简直就是一少心没肺的典型代表。只管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殊不知自己越白胖主人就越开心,因为越能卖个好价钱。只有看到屠夫拿着把猪刀伸向自己的时候才惨叫几声,这时也只好任人宰割,然后变成红烧猪蹄、焖猪肉啊这些的供人啖食了。

  但是王小波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惊奇了。作者通过“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等等一系列描写,充分的展示了这只猪的特立独行。试问有多少个人见过这样的猪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猪。

  通过猪与猪的对比,我们不得不对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思考。普通的猪的生活完全是由人类来安排的,叫它们配种就配种,生崽就生崽,长肉就长肉,这象征着我们普遍的生存处境。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处?而大多数的我们却茫茫然然的跟着走,还自以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确是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设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着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下班,然后回到家中安然度过自己的空闲时间,毫无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辈子过去了,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些平平淡淡的痕迹;还有就是我们学生,很多都按照父母给我们安排的路一直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就这样一步一个格子的走过来了,也没有说想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去勇敢的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愿意这样过,毫无怨言,我们不懂得去解放自己,给自己适当的自由,这就更是悲哀所在了。

  认真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舍弃自由而甘于被安排呢?因为要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生而言我们总有着无数个追求,只要有一丝机会的存在,我们就会不断地为自己增添心中无数种渴望、希望与幻想。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驱,生存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享受一切,然而,无论你站在生活的那个层次,当我们真正的面对现实的生活时,我们所做的事却是身不由己,我们所说的话却是言不由衷,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来自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做些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我们无法自由而畅快的宣泄自我,无法做到特立独行。大家都向往自由,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只能自己一生的理想,它并不是在一条道路尽头等待着我们的花园。所以很多人只能一生都奔波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平淡的生活着。

  再说也没有几个人有那头特立独行的猪般的勇气,因为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要想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代价的。“枪打出头鸟”,那只猪也不例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像我们这样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又怎么能逃得过如此的折磨?只有少数的人才能作为幸运儿,像这只猪 “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

  虽说要做到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规,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①《大房子》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之一凌扬就很好向我们阐释了这种敢于追求的精神。他本来是一个在事业单位有着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处级干部,然而他却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上级对他的压迫,顶着家人的压力毅然辞去铁饭碗,决定投入商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刚出来开个体户的时候,他吃尽了苦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从不向家人诉说,也不抱怨,抱着我以后要住大房子,要开豪华轿车,出门要坐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美好信念,努力的打拼,最终他笑了,因为他真的过上了拥有了豪华的大房子,汽车也越换越豪华,飞机坐到不想做,每天一大堆美女围着他转的日子。我们要向凌扬学习,学习他那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精神,更要向这只猪学习,学习它敢于狂奔,追求自由,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的精神。

  不要管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作者王小波杜撰出来的,在我心中是存在着这样一只猪的,不管以后生活和命运是否被冥冥中安排了,我都要努力的向我心中的这只猪迈进,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想。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3

  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小波,王小波(1952——1997),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中国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在他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文雅于粗野,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他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在读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后更是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王小波的那种不羁、幽默的风格,而且这篇文章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于是决定写下一篇读后感来抒发一下内心的一些小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猪这种动物早就见怪不怪了,在猪圈里、屠宰场、菜市场、我们的餐桌上等随处可见,而且猪的本质也早已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固定的形象:猪无非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有吃就吃,吃饱了就躺在那肮脏不堪的猪圈里闷头大睡,它不在乎外面的世界是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不在乎今天谁发了财,明天谁嫁了人,也不用担忧着怎么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去奔波,简直就是一少心没肺的典型代表。只管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殊不知自己越白胖主人就越开心,因为越能卖个好价钱。只有看到屠夫拿着把猪刀伸向自己的时候才惨叫几声,这时也只好任人宰割,然后变成红烧猪蹄、焖猪肉啊这些的供人啖食了。

  但是王小波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惊奇了。作者通过“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等等一系列描写,充分的展示了这只猪的特立独行。试问有多少个人见过这样的猪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猪。

  通过猪与猪的对比,我们不得不对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思考。普通的猪的生活完全是由人类来安排的,叫它们配种就配种,生崽就生崽,长肉就长肉,这象征着我们普遍的生存处境。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处?而大多数的我们却茫茫然然的跟着走,还自以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确是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设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着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下班,然后回到家中安然度过自己的空闲时间,毫无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辈子过去了,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些平平淡淡的痕迹;还有就是我们学生,很多都按照父母给我们安排的路一直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工作、成家立业,人生就这样一步一个格子的走过来了,也没有说想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去勇敢的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愿意这样过,毫无怨言,我们不懂得去解放自己,给自己适当的自由,这就更是悲哀所在了。

  认真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舍弃自由而甘于被安排呢?因为要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比较困难的。对于人生而言我们总有着无数个追求,只要有一丝机会的存在,我们就会不断地为自己增添心中无数种渴望、希望与幻想。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驱,生存的目的就是能更好地享受一切,然而,无论你站在生活的那个层次,当我们真正的面对现实的生活时,我们所做的事却是身不由己,我们所说的话却是言不由衷,这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来自内心与外界环境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做些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也许这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我们无法自由而畅快的宣泄自我,无法做到特立独行。大家都向往自由,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只能自己一生的理想,它并不是在一条道路尽头等待着我们的花园。所以很多人只能一生都奔波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平淡的生活着。

  再说也没有几个人有那头特立独行的猪般的勇气,因为在当今残酷的现实社会中要想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代价的。“枪打出头鸟”,那只猪也不例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像我们这样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又怎么能逃得过如此的折磨?只有少数的人才能作为幸运儿,像这只猪 “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

  虽说要做到特立独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但是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同于流俗,囿于成规,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①《大房子》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之一凌扬就很好向我们阐释了这种敢于追求的精神。他本来是一个在事业单位有着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处级干部,然而他却不甘于平凡,不甘于上级对他的压迫,顶着家人的压力毅然辞去铁饭碗,决定投入商海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刚出来开个体户的时候,他吃尽了苦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他从不向家人诉说,也不抱怨,抱着我以后要住大房子,要开豪华轿车,出门要坐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的美好信念,努力的打拼,最终他笑了,因为他真的过上了拥有了豪华的大房子,汽车也越换越豪华,飞机坐到不想做,每天一大堆美女围着他转的日子。我们要向凌扬学习,学习他那敢于向世俗挑战的精神,更要向这只猪学习,学习它敢于狂奔,追求自由,终于长出獠牙,潇洒、冷静、警惕的精神。

  不要管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作者王小波杜撰出来的,在我心中是存在着这样一只猪的,不管以后生活和命运是否被冥冥中安排了,我都要努力的向我心中的这只猪迈进,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心中所想。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篇4

  印象中的杂文总像是披着凯甲的“武士”,永往直前,视死如归,有时表情中还带着基督受难的“神圣”和“庄严”,读来令人沮丧、灰心。一切似乎早有定论,只剩有人站出来说:“你们为什么不……”……

  直到有一天——“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到这样的题目,谁会不好奇呢?觉得有趣,便一气读了下去,竟一路读完了含着这篇的杂文集《思维的乐趣》。书的作者是写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小说的作家王小波,他去世后引起的热潮,很类似辛亥革命在未庄的反响,或许在思想史上会是浓重的一笔,但绝没有引起大多数学人的关注,包括象我这样的应该经常读书的人。

  说起来王小波的杂文能让我读下去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好玩”,说得雅致些,就是“趣”。

  从故事中揭道理,这是我们通常的手法。因为我们善于把故事和自己区分开来,以便于逃脱不必要的猜测和遐想,但他的行文却总是有意地把自己装进去,即以这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他喜欢、同情甚至尊敬一只像山羊一样敏捷,不愿被别人设置生活的猪,并不讳言地称之为“猪兄”。然而由于这只猪会学汽笛叫的本领,误导了他插队时所在地的老乡们提前收工,引起了当地领导对它的“围剿”。在此危急时刻作者这样写道:

  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

  好在这只猪极聪明,终于躲过了“屠杀”,以后虽然还见过,但猪已不容他近身,作者又这样写道:

  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这种叙事的本身没有被有意拔高、粉饰和回避,这种趣也不是扭捏造作地站在一方大谈是非,敢于实话实说才是合我脾气的原因之一。

  就故事来说,编得并不高明。谁会真的认为一只猪能聪明得逃脱人类的“魔掌”。我所欣赏的恰是在某种情况下,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大自然的动物们会伪装,也并不仁慈,但人类除了凶残,更加虚伪。当年有一个广告以拟人的口吻说:“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现在不用说,人人心里都明白,站在动物的立场:人类才是最大的害虫。现在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站在猪的立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它们真正的朋友。推而广之:这个世界几乎没有纯粹的友谊,只有相互需要的利益。之所以用了“几乎”这个词,也完全因为从辩证的角度,任何事物没有绝对,但超出其外的几件,是奢侈品,仅供极少数人享有。

  杂文的魅力有些是极为珍贵的,不脱离生活的真实以及头脑清晰的逻辑思维。这是趣之外的,又是趣之内的潜规则。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