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精品教案

2024-07-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精品教案(精选16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精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难点: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核心问题

  1、师导入:同学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如果请你用“夏天是一个

  的季节”说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夏天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2、师质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一个季节?

  3、请学生齐读第一段,“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师提问: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关键?针对这些关键词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

  二、品读语言,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1、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万物是指哪些事物?”、“为什么说是迅速生长?”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圈划关键句子,同桌之间可互相交流。

  2、学生散读课文,圈划语句和词语,做好交流准备。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预设交流:

  品读第2段:A.学生交流: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拔节、植物开花结果、白石头长苔藓、黄泥土长草长菜、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教师边板书

  B.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

  的长......)

  关注朗读中的停顿和跳跃起伏的节奏感。

  C.

  师质疑:在朗读中,我们除了能读出生物生长的过程中的生机勃勃之外,还能

  读出什么来呢?——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D.

  请学生带着对生命热爱的感情再读课文,并请学生仿写句子。

  品读第3段:A.学生交流:草长—树木长——山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高起;太阳威力增

  —温度增加—铁路、柏油路生长)

  B.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草

  ——(所以)山

  C.师质疑:铁路、柏油路都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说它们也在生长?

  D.师提问:第3段作者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的迅速生长,从字里

  行间你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品读第4段:A.学生交流:人的生长和成长

  B.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4段,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地长,有些是看不见地长。

  C.

  教师质疑:就第4段,你还有哪些没有看懂的地方?

  D.

  教师总结:是啊,如果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收成的希望,所以,农民都会在植物生长的最近时期,让植物茁壮成长,这样秋天的时候才会有好的收成。其实我们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这也是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三、梳理文本: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

  1、师提问:文章第2段、第3段、第4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没有生命的事物,再写到人,层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表达了在美好的自然和生活面前,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赶时候,尽量地用力量地成长,由此可见作者选择这些材料来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旨服务的)

  2、师进一步质疑:文章的第1段说“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我们能否把标题改为“夏天里的生长”?

  四、感悟主旨,交流拓展

  师提问:文章的结尾说“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学完课文后,你对这句话又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与夏天有关的谚语进行分享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精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 “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分配】

  本课需要2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全面掌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相关植物的照片。

  2.查找资料理解文中引用的谚语的意思。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此环节的设计边观看图片边听老师的叙述,吸引读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读全文,找中心句。

  1.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2.这几位同学读得多流利呀,而且老师发现大家听得也非常认真。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大屏幕出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大家齐读这句话。(板书)

  3.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谁愿意说说。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三、抓住中心,深入学习。

  (一)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主要写了哪几样生物?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他们都有什么变化?你可以用笔在文中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强调交流)

  1.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那么谁愿意说一说.

  第二自然段交流提示

  2.这些生物在夏天里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3.大屏幕出示:“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地长。”“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 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么样呢?(快 很快 迅速)

  4.因此,在朗读 “飞快地”、“跳跃地”、“活生生地看得见地”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谁愿意来试试。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二)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长大,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山水:山 地 河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2.大屏幕出示: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这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因为秧苗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大;因为铁轨长,所以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是一天一天的高起来。)(解释:物体遇热膨胀所以缝隙变小,路面高起来。)

  3.夏天还有哪些事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你可以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桌听)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三)同学们看(指板书),有生命的植物、 动物(相机板书有生命)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 铁轨 甚至马路(相机板书无生命的)在夏天里都在长大,(指板书)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的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把第四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指读第四自然段)那么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1.(指生答)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小学——中学 中学——大学 或快或慢(总是要长)

  2.理解谚语

  (大屏幕出示谚语)指生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查找这两条谚语的意思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师小结:这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2.在这一段中,哪句话使你受到的启发最大?(指生答。)

  3.(大屏幕出示最后一句: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了在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1)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2)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3)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4)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5)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6)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7)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8)齐读第四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一下人要成长的道理。

  (此环节的设计吸引读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查阅资料能力。)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指板书,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你的习作才会感人,才会吸引读者。)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举例子说说,这样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a) 那么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就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分别指生读一句)

  b) 拓展写诗。观察夏天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此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师小结 总结全文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这样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六、作业: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板书设计】

  绿蔓 竹林 高粱

  苞蕾 苔藓 有生命

  夏天是万物 山 地 河 珍惜时间

  抓住机会

  长大的时期 铁轨 马路 无生命

  人 赶时候 赶热天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精品教案 篇3

  文本分析: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本文的语言质朴,读来亲切有趣,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不大。文中列举了许多夏天里成长的事物,这些都是围绕着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思考,体会作者的行文特点。同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近文本,亲自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进而感悟人也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棚、蔓、苞”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苞蕾、苔藓、甘蔗、软绵绵”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大致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么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音乐《四季歌》(林夕填词,黄耀明演唱),引发学生畅谈四季感受。

  导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因为四季轮回,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能说说原因吗?(学生畅谈)

  (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歌词。)

  红日微风吹幼苗/云内归鸟知春晓/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

  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桥下流水赶退潮/黄叶风里轻轻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闪耀/凝望谁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个门/门外狂风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刚才大家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喜欢夏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有关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板书课题)大家刚才提到了夏天可以穿漂亮裙子,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激凌,还有长长的暑假,有同学提到成长了吗?夏天里有哪些成长呢?我们赶紧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先圈起来,再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多读几次。遇到读不懂的句子先画出来,再和同学议一议。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中予以指导。

  豆棚 绿蔓 苞蕾 苔藓 草坪 甘蔗 瀑布

  缝隙 谚语 割谷 活生生 软绵绵

  ◆需注意的字音:

  “蕾”是三声,不要读成二声;“藓”是三声,不要读成一声;“缝”和“蔓”是多音字,要读准音。

  ◆识字方法:

  根据形旁归类识字:“苞、蕾、苔、藓、蔗”都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

  ◆ABB式结构的词语:

  “活生生”和“软绵绵”都是ABB式结构的词语。其他ABB式结构的词语还有亮晶晶、绿油油、黄澄澄、白花花、黑乎乎等。

  3.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预设: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但涉及的描写对象非常多,比较适合学生反复朗读,进而熟知课文内容并读中有悟。多读几遍,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都能很好地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2)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请在文中标示出来。

  (3)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画,把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问题一和问题二。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方法拓展:寻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明确:中心句是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也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②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内容。③从结尾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④从反复句中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某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句反复出现的话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⑤从议论句中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⑥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明确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课件出示表格示例,学生绘制完整表格,并填写。

  (3)学生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内容,分类概括。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填完表格了。我们发现作者在文中写了许多事物的成长,但是要想写出“万物”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如果要把大家填的这么多事物分个类,那么可以分成几大类呢?

  明确: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火热的夏天里,万物充满生机。尽管有时炽热的太阳会把大地烘烤得蔫头耷脑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热烈,一场大雨就能把暑热冲刷得干干净净。夏天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万物迅速生长着,唯恐辜负了这个好时节。那从万物的成长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去仔细品读,好好感知。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了如何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着中心思想去读文章、找细节,感受到了夏天无处不在的生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夏天。今天的课堂气氛很好,真有点夏天热烈的感觉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学习本文运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谚语,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文中明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忆旧知,进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反复阅读了课文,在阅读时,老师要求大家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读懂课文,读透课文。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着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生答)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许多迅速生长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研读课文,感受“成长”

  1.感受植物、动物的迅速“成长”。

  (1)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植物。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预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平常,但是城里的孩子不一定见过。尽管文本很简单,但有些学生不一定有直观的感受,因为他们缺乏这些方面的常识。所以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是很有必要的。

  (3)思考与交流: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文中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就此进行交流。

  ①学生交流后明确: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万物在夏天里的成长的共同特点:“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②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夏天里成长的什么特点?

  (“飞快”“跳跃”“活生生”,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其实,生物的成长在你观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放到整个夏季的、延续的过程中来看时,就是飞快的了。)

  ③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里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①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

  ②“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对这句话有疑问吗?

  预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词语连用,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夏天里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可能确实有些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就是如此迅速,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植物不会生长得这么快,这里有种虚指的意味,是为了强调生长之快。学生读到此句时就自己的阅历提出质疑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昨天……今天……明天……”造个句,大多数学生通过造句能够体会到很多时候“昨天……今天……明天……”并不是实指。

  (5)合作朗读。

  ①师生共读。教师读第一句中心句,后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长的句子由不同的学生来读,要读出生长迅速的感觉。

  ②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句话,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2.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成长”。

  过渡: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成长。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3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学生仔细听,做标记。

  (2)教师板书“因为……所以……”,引导学生用此句式描述该段中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

  (3)小组交流、汇报;质疑探讨。

  ?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因为铁路的铁轨也长,所以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了。

  ?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面高起来。

  质疑:为什么没有生命的铁轨和马路也会长呢?

  明确:这涉及物理知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可做简单的讲解。夏天温度高,铁轨受热会膨胀,所以会把缝隙填满;柏油马路是由黑色的沥青铺成的,沥青吸热能力强,如果沥青层比较厚,到夏天沥青马路表面的温度会高出气温十几度,路面就会发软,看上去路面好像变高了。

  (4)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预设:教师出示另一句民间谚语“该冷不冷,五谷不丰;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农家人在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这些经验常以朴实易记的俗语记载下来。“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温度升高,庄稼就长得很快;如果气温不够,节气不到,庄稼就成熟得较慢。

  (5)指名朗读本段。

  朗读指导:火热的夏季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朗读时语调要欢快,读出万物飞快变化的感觉。

  3.体悟人也在“成长”,要用力地成长。

  过渡:同学们,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在夏天里都在长大,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学生结对或分组讨论。

  A.学生们在夏天里是怎样成长的?

  (学生们的身体、年龄都在成长。不管升级或跳班,无论快慢,总是要长。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B.读读文中的两句谚语,作者引用它们是为了说明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预设:学生缺乏农作物方面的知识,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两句谚语中蕴含的农作物生长的知识。“六月六,看谷秀。”这里的六月六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夏。“看谷秀”就是看着庄稼抽穗。所谓“谷”,和现在的说法“谷物”之“谷”的含义一样,不单纯是指稻谷。这句民谚的意思是庄稼长势如何,能否获得丰收,在这一天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为“出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天结束,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此时黄河以北地区气温下降。这句农谚是说到了处暑节气,地里的庄稼还出不了穗头的话,就不行了,就熟不了啦,不如做饲料割掉喂牛。

  C.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质疑:①这里的“热天”仅仅指的是夏天吗?

  ②这里的“长”只是指身体的长、在学校年级的变化吗?

  明确:“热天”不仅仅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和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如果说夏天是植物、动物迅速生长的时间段,那么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夏季,这个时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对时间的珍惜,懂得坚持对于成长的意义等,更侧重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所以,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不能错过获得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期,否则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对“成长”二字的理解,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得到的启迪。

  (3)齐读第4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人也要努力成长的道理。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文章的主要写法。

  (1)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再和同学交流。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围绕着这句话描述了植物、动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里的成长,脉络非常清晰。作者选取的事物非常有代表性,写出了它们成长的特点。)

  (2)学生结合自己多次的朗读体验,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2.快乐小练笔。

  (1)夏天,你周围的事物还有哪些也在生长?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创作。

  示例:夏天,苹果树也在快速地生长着,几日不见,豌豆大的小苹果就长得像拳头了;鸟窝里嫩黄的小鸟扑腾扑腾翅膀,一夜之间便可以飞出鸟窝去觅食了!

  (2)想一想夏天里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积累关于农作物生长的农谚,了解相关知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精品教案 篇4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__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有关。虽然这些发现不足以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对未来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务而言,这些发现无疑是个好兆头。

  资料二:20__年7月25日晚间,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日前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刊登在《科学》期刊上。这个湖约20公里宽,在一个巨大的极地冰川下,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5公里处。根据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湖的温度非常低,预计在零下90华氏度,远低于水的冰点,并且水体充满了盐和其他矿物质混合物。研究人员做出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冰下湖,一个含水层,或一层被水浸没的沉积物。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从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茫茫宇宙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人类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许多同学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能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

  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六年级上册语文《夏天里的成长》精品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 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童年玩过的玩具和资料图片,回忆美好的童年。运用《童年》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导学,再次回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