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点导游词

2025-01-1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江西景点导游词(通用14篇)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1

  千年古村群游览区,位于南昌市所辖安义县南面约十公里的西山梅岭之麓。该游览区,由京台、罗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组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三座古村落成鼎足之势,村间有长寿大道、祈福古道和丰禄大道(简称"福、禄、寿'三星'道"相连通,各自相距仅一里之遥。三大村落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京台村: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该村有刘、李两大姓。刘姓村民,为汉代学者刘向后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迁居此地。明初洪武年间,李氏 之祖则由朝廷授封而落户于此。千年古村,远离嚣尘,许多古建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如石牌坊、古井石槽、古戏台、砖石大门、四十八天井古屋等。游人至此,定能感受农耕生活之情,油然而生归园田居之趣。

  罗田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该村均为黄姓,传为祝融帝后裔,为避战乱,于晚唐广明年间由湖北蕲州迁徙至此。民谣有云:"小小安义县,大大罗田黄。"足见罗田黄家名声之大。该村乃当年香客赴西山万寿宫朝拜许真君的必经之地,帮店铺比肓,商贾云集,称一时之盛。该村古街、麻石板道、古车辙清晰可见,整个村庄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民居古建、砖雕、石刻、木雕构件古朴而精美。该村有"长寿村"之誉。唐代黄樟生机盎然,"寿康"方井泉水甘冽,驻足古村,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水南村:该村村民为古罗田村黄氏分支后裔。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69年)族祖一 能公在此开新基拓新村。该村现存古屋规模宏大,装修考究,雕饰精美,栩栩如生,令人叹服,驻足于当年张勋"辫帅"打工时所出入的古屋,流连于丹桂飘香的黄氏宗祠,游人们仿佛还能蝗到那渐渐消逝的历史的回音。这里的"水南民俗馆",陈列有许多不可多得的展品,看见这些丰富的物件,不难想象先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情和景。

  三大自然村落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86幢,面积21800余平方米。古建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饰精美、文化内涵厚重。主要景点有:占地八亩拥有48个天井的世大夫第;6人合抱不下距今110余年的唐代黄樟;再现昔日罗田繁华商贸景象的400余米长的古街道;反映江南农村民俗文化特点的水南民俗馆;商贾名媛起居的闺秀楼;雕有一百只形态各异蝙蝠堪称中国窗雕工艺一绝的"百福图";体现忠孝节义的黄氏、刘氏祠堂;雕龙画凤江南农村少见的古戏台;散发着浓郁书香气息的曦庐(墨庄)等等。千年古村群是古代赣文化和赣商文化的完美结合,是都市市民追溯历史、感受自然、体验农家生活的绝好去处,它最有神秘风采,最有古郡风韵,最有田园风光,最有乡村风貌。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2

  水观音亭位于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别墅,称“杏花楼”。汤显祖在此曾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又称“水观音亭”。1919年民间募捐重修。1983年底重加修缮。现南昌画院设在此地。

  观音亭位于南湖湖畔,现南湖路34号。据传明朝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豪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的别墅,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在此多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东湖杂诗有:“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有小巷通广济桥,巷口额称“湖心观音阁”。

  亭周围湖水滢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19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玉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3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简单的自我介绍下。我是南昌旅行社的地接导游员,我姓王,大家这次的江西之旅便由我负责!如何称呼我,我感觉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来我们江西可以按照我们江西的叫法!(停顿下)老表?对,这位朋友讲的非常好!离我们的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啦!呵呵,不难为大家拉!如果您认为您的年纪比我大,那您就称呼我为表弟,如果认为您年纪比我小,就称呼我为表哥!

  中国有句话讲的非常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我们相聚在这部车上是我们修来的缘分!我将会用我的优质服务和我的完美讲解为您的江西之旅添砖加瓦!如果大家在旅游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提供帮助或者对我的服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请您告诉我,我将尽我全力来为您解决!最后祝大家在江西旅游愉快!

  (下车以后慢慢进入到景区)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景点是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的南昌滕王阁!现在我们大家跟随我进入到整个景区!现在正对我们的就是滕王阁了!它为仿宋建筑风格,采用明三暗七的建筑风格!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是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在当时的洪洲(今南昌)为官期间建造的!当时建造这个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李元婴吃喝玩乐,欣赏歌舞!此人在离开洪洲到山东时被封为滕阁,故这个建筑就被命为滕王阁!它的高度为57.5米,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战争,火灾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重建成于1989年重阳节的第29代滕王阁,!在重建时主要参考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所绘制的八副并参照了宋代的李明仲的!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历史忘记,滕王阁又使在实在的载体中不断流传!

  从远处看,滕王阁和它的压江挹翠两亭象中国的”山”字,从空中俯瞰,滕王阁又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有可能大家有点疑问,为什么我们江南三大名楼中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都是楼,为什么我们这里被称为阁?答案就在我们的面前!大家请注意,在这个建筑下面有象征古城墙的两层,高度为12米!平地起高楼,我们这里的建筑是在这两层上建筑,所以就被称为阁了!这两层的台阶有89个,寓意着是在1989年重建!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数数看!

  (1楼门口)大家现在看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毛_同志的亲笔手书,在重建滕王阁的时候送给我们江西!_在1989年和1989年来我们这里参观时,在这里久久观赏,并和我们的导游员一起吟诵了!

  (进入到1楼)现在我们到的位置就是这个建筑的第三层,也是我们滕王阁的序厅!请看我们的正前方,有一幅汉白玉浮雕,是根据明朝的冯梦龙的中的名篇而创作的!它将不同的时间空间人物和故事集合在同一个画面上,体现出历史的厚重!它主要介绍我们滕王阁的来由!描写的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在前往当时的交趾(现在的越南)探望被贬职的父亲在江西马当山处遇到大风,幸遇中原水神的帮助而抵到当时的洪洲,在不明白当时举办滕王阁高会主要目的(阎都督准备在此会上炫耀其女婿的文才)而在众人的半推半就中写下了生命的绝唱!王勃写完这个诗文离开洪洲在海上就遇海难! 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

  (进入到2楼)现在我们来到就是第4层”人杰厅”!这里主要描绘的是江西从先秦以来的历代名人!一共有80位!虽然他们的时代,服饰,地位,年纪,职业,性格和人品不同,但和谐的统一在同一画面!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就简单介绍其中的几位!第一位是我们左边的张天师,着道袍的这位!道教的始祖东汉的张道陵,虽然不是江西人,但是一生都和江西发生过极其密切关系。他创办“五斗米道”之前,做过九江令,创办“五斗米道”之后,又在龙虎山炼过丹。目前道家的影响在海外特别大,特别是日本韩国人对道家非常有兴趣!第二位就是在张天师旁边的和尚-慧远和尚,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慧远和尚奉道安之命,来到庐山宣扬佛法。而庐山的清幽安宁、云雾缭绕、曲径通峡的风景,在慧远心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时隔五年,慧远在庐山创建东林寺并结白莲社,自此一住三十余年,四处讲学,直至圆寂那一天,而庐山的锦绣谷、石门涧等处处都有着他讲经说法的痕迹。他以白莲社为基地,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著有《法性论》等经书15卷50本,逐渐开佛教一派山门——净土宗。慧远首结莲社,使佛教取得了平民信仰的形式,开始在平民中传播,可以这样讲:慧远的最大贡献是他将复杂的佛家进行了改造,走入到了老百姓家中!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拐角出就是有名的”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和陈蕃关系非常好,平时不接待宾客的陈蕃,居然破例在太守府中为徐孺子特备一榻,徐来则张之,徐去则撤之,是为“徐孺下陈蕃之榻”所由来!后来人们就把有贵宾来安排住宿称为”下榻”.不知道在看的过程中有没有看到有一位特别的人物在这里?(停顿下)有朋友已经指出来了,他就是严嵩,明朝人,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专国政达20_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为什么他的画象在这里?主要是我们这里不以人品而以其文品来评论!王廷相语曾经这样评论他的文才:“诗思冲邃闲远”,“文致明润宛洁”王世贞的评论他“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表示不能因人废文,来肯定他“独为迥出”的文学功力。

  (3楼)这里是明层.我们到的第五层!在中厅有壁画,在公元1599年,汤显祖首次在滕王阁排演了这出戏,开创了滕王阁上演戏曲的先河!滕王阁从此由一个歌舞戏台变成戏曲舞台!实现了功能的改变!在壁画中的色彩以灰蓝为基调,所有人物的眼睛全部是闭上的!烘托出梦境的感觉!中间的老者的头微微向旁边翘起,表示他不愿意同腐败的统治当局同流合污!表现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他于16_年逝世,这恰好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是同一年去世。由于汤显祖在东方剧坛上的崇高地位,人们都称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由于他生活在明未清初,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民主自由的环境,而当时的政府是不会答应这个要求的!所以汤老先生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些戏的内容都和梦有关系,又被称为“临川四梦”。“从作品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在现实中的不满!!他的作品所提出的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的口号才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古代爱情剧的思想和社会深度。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4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

  水观音亭位于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别墅,称“杏花楼”。汤显祖在此曾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又称“水观音亭”。1920xx年民间募捐重修。1983年底重加修缮。现南昌画院设在此地。

  观音亭位于南湖湖畔,现南湖路34号。据传明朝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豪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的别墅,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在此多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东湖杂诗有:“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有小巷通广济桥,巷口额称“湖心观音阁”。

  亭周围湖水滢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20xx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玉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下面我将带大家参观绕南陶瓷主题园区。绕南陶瓷主题园区是一个以陶瓷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这里保存了多处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被评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绕南坐落在绕南村旁,位于瓷茶古镇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之间,距古镇3公里,离梅岭有7公里。绕南村也同样因为其东河环绕村庄蜿蜒而过,而取名绕南。绕南人大多姓詹,从宋代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从事着釉果的加工生产,历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这些老一辈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给后代人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的生产状况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绕南堆积物就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大家可以在那里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制作工艺和古水碓、古矿洞、古釉果作坊、龙窑遗址等古代陶瓷生产遗迹。

  据史书记载,自唐代开始,瑶里人就依山筑窑、伐木为薪,烧制陶器了。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经历了元、明两代之后,从明朝中叶开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时间,可见当时的繁荣之景。而为什么会在瑶里并且是在绕南这个小村庄炼制瓷器呢?经过研究考证,烧造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资源(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高岭土,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充足的水资源(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的燃料资源(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根据调查,现境内遗存的宋、元、明古窑址多达上百处,古矿洞120多条,是目前景德镇市瓷业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地区,对研究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陶花源”三个字,制作这三个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钵片,而匣钵本身就是一种陶器。“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这个“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来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这里又是景德镇瓷业的发源地。解释之后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

  陶瓷青花的原料产区及发源地。也就是咱们现在要参观的瓷之源绕南。

  瓷之源牌楼旁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由九块青石组成的九工图,这九块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当时有这么一说“南方有一石,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说制作瓷器是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为瓷器,但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别为采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装底、画胚施釉、装匣钵烧窑、磨底选瓷。这些工序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绕南瓷之源来了解一直吧.

  走进瓷之源牌楼我们就可以看到面前这条河流,此河就叫东河,当时的人们都是利用这条河经水路到达景德镇的,当时到景德镇需要一天半时间,一般船上都装载着茶叶和釉不子,什么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层透明光泽的物质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制作的,右边的路上这堆白色的石头就是瓷石,它们主要出产于瑶里白石塔一带,而旁边这个矿洞也是明代时期开采瓷石的矿洞,现已内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经听到”咚、咚”的敲打声了,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左边的这个古代大机器——水碓。

  水碓主要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和碓坑等部分组成。水轮下面是排水沟,设闸板来控制水流,水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同步运动的扳头,扳头与碓杆的一头相搭,依靠其下压力量将碓杆扳起。扳头随水轮轴转动,将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后与之脱离,碓杆前端则自由下落,顶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冲击力将碓坑内的瓷石击碎。碓杆和碓头均为木制,碓嘴是套在碓头下端的,由河石制成,重约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块垂直砌成,而里面一方用的是栗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发生振动,碓嘴上下运动成弧线形总是向碓臼里面一方拨动石块,每舂下一次,里面一方的石块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这样使石块上下翻动,最后全部被舂细。将瓷石舂成粉状大约需要12小时,陶工们称之为“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两次熟土。我们还可以看到传动轴非常长,于是陶工们只要在传动轴的中间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会摩擦生火,于是在用上面的竹子从水轮处引水长期滴在木架和传动轴接触的地方,一为了降温,二为了加强润滑度。这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巧妙结合的产物,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陶工们的聪明智慧。

  工人们把“熟土”挑至对面的釉里作坊,经过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制作成釉不子。说的这么简单,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吧。瓷石舂细后,陶工用闸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后用铲子将舂细后的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由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颗粒如石英颗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细颗粒则水化为乳白色的悬浊液,这里要提到的是,为有利于瓷粉沉淀,在舂碎瓷石时陶工们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后,用木桶舀入排砂沟,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沟底。悬浊液流入沉淀池,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以后,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后把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淀池。再将稠化池中浓缩的稠浆舀到泥床上,待水分挥发至一定程度后,再用脚踩踏,这样做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踩完泥,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预制好的一定规格的具有砖形内壁的木制模具内,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俗称“不子”,又叫“白不”。然后放在通风架上阴干,一般至五成干就可以了。每块不子约重2公斤,六面光滑,棱角分明。在这样的作坊里每天大约可以做出80个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产瓷器时为便于瓷器表面施釉,还要将釉果配制成釉浆,其配制方法一般是先将釉灰用水淘细,再配以釉果调和成浆状。釉灰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与狼萁草或凤尾草烧炼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话说:“无灰不成釉”。并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讲究恶的,适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过多则会使釉面发青甚至发灰,有损制品的美观;而用得过少,又会使釉面出现波浪纹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细泥、一盆灰称为上等釉,而七八盆泥、两三盆灰就称为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较多则称为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质,有的还需要像长石,石英,高岭土这样的制釉原料。并且,釉果本身也会因环境变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为石英岩风化而成,粉碎加水调制后才具有可塑性,它们因产地、种类及风化程度的差异,化学组成便不尽相同,用途也不一样。打个比方,如果一种瓷石中的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于制釉,又称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会用来

  制瓷胎。当然,不只是用单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还要加入一定的高岭土,两者混合之后,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们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将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古龙窑遗址,去往龙窑遗址的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庞大的窑柴垛,远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烧造瓷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想必大家还记得吧。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而现在看到的就是松柴,我国古代烧窑用的燃料,主要是松柴和槎柴,统称窑柴。之所以建成这种形状,是为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渗入柴垛里面,这样柴不易湿,干燥起来也很快,烧窑时就能提高热效率。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里窑,十里焦。”意思是说烧一窑瓷器,要耗费十里的树林,由此可见烧窑的不易。据有关文献记载,明代窑小,一窑要用柴180担(约合9吨);清代窑大,一窑烧掉的柴竟达500担(约合25吨)。经过我们的金字塔形柴垛我们可以看见两处未经开发的龙窑遗址,它们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龙窑。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一号龙窑遗址,这座龙窑为了有效保护,还没有发掘。该窑也是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从一侧的护坡和堆积的物表上看说明当时的瓷业是多么的繁荣。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总长19.2米,坡度18.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18.6米,宽1.9米。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1.3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龙窑的西侧是一个古窑造型的茶楼——龙脉茶楼,坐在茶楼里,背后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对面是奔腾不息的瑶河,在这里所品尝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长在千年窑址上的茶,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华,饱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这样的茶,可以充分领会古园、古窑、古风和古韵的意境。

  往前走的圆亭子下面就是我们的二号龙窑遗址,它烧窑始于南宋后期,终止于明代中叶,是瑶里境内至今发现的烧造年代最长的瓷窑之一。曾经一度被盗墓分子怀疑成宝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尽完美。该窑为南宋时期的斜坡式龙窑。据了解,它总长11米,坡度20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9.5米,宽2米。窑壁残高平均为1.5米,该窑床不大的原由是龙窑向马蹄窑转型的小型龙窑。

  我们可以看到龙窑四周到处都是破损的瓷片,而这些瓷片的内底部都有一个

  没有上釉的圈,叫涩圈。它的形成是将器物重叠在一起装烧,其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为了防止器物之间发生粘结,于是陶工们在碗或盘的内心刮去一圈釉,这样碗盘重叠的部位就不会粘在一起。才形成涩圈,涩圈叠烧法即由此得名,其缺点也恰恰在于有一个涩圈。在涩圈的中间还可以看到有“福、禄、寿”之类的字或数字,因这些窑都是几户人家共同烧用的,为知道窑内的瓷器是谁家的,而写上了这些字来区分。

  明代以前我国南方各主要产瓷区广泛采用的都是龙窑,明代以后逐渐被葫芦窑、镇窑所代替。瑶里烧制瓷器所用的就是龙窑,我们眼前所看到这座就是现今发现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最长的一座龙窑——三号龙窑遗址。它总长48.2米,坡度19.5度,分为火膛、窑床和烟口三部分。窑床斜长41.7米,宽2米。火膛有前后两个,前膛为长方形,后膛为葫芦形,直径0.7、1.3米。部分床段为内外两层,窑壁厚0.3米,窑壁内面有一层厚0.05米左右的烧结窑汗,窑壁残高平均为0.95米。窑床底部用碎石块铺就而成。烟口为梯形。

  它是如何进行烧制的呢?它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最低的一端(即山下)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即山上)开排烟孔。烟囱极低,只有1米高。龙窑窑背脊两侧相隔约70-75厘米距离,开一个洞,叫做鳞眼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龙窑斜坡由下向上一个鳞眼一个鳞眼地燃烧,其原理就是火焰自然上升,热能充分利用,恰似一个卧著的大烟囱。烧下面时上面是低温,正好乾燥、去湿,完全符合陶瓷的烧成升温曲线要求。这样的龙窑有着怎样的一些优点,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它的优点主要在于热效高,节省燃料,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制成本低,建造费用低廉,因此它常被称为青瓷的摇篮。但它的缺点也是同样存在的,因为窑身长且倾斜建筑,所以装窑与出窑的劳动强度很大,也就是说很花费人工,而且较难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此外,因窑内升温和降温快,不易保温,因此烧出的成品质量比较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窑址周围看到很多烧坏的瓷器的原因。

  瑶里早期的青花瓷无论胎釉质地还是装饰技法,都较为出色,可与景德镇市区同期民窑相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青花装饰,简约质朴,在青花瓷绘史上很有光彩。其纹饰多为缠枝莲纹、云气纹、绣球纹,比如这块瓷片上画的就是缠枝莲纹,它看上去画面清新,运笔如游龙行空,笔法娴熟,很有气势,逸笔草草,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6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位于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县的交界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这些头衔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存在。虽比不过黄山的羞,庐山的奇,但三清山独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一年中200多个云雾天气,让三清山自古就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之殊誉。

  三清山有着许多造型奇特,形神兼备的奇石,巨蟒出山、司春女神、猴王献宝、玉女开怀、老道拜月,都是三清山标志性的奇景。

  栈道是三清山另一特色。阳光海岸位于三清山的东部,与三清山西海岸、三清宫两大景区形成一条海拔1600米的高空环型旅游线路,是观赏三清山东部瑰丽风光的最佳之处。其中叫绝的有以下几大奇观:日出、壮阔云海、百里松林、惊险刺激的索桥透明玻璃观景台、幽深峡谷、不同角度的东方女神和巨蟒出山等等。

  西海岸位于三清山的西部,是三清山最为开阔的景区,平均海拔1600米。西海岸有四大奇观:高空栈道、云海、大峡谷、古树名木群。漫步在海拔1660多米的高空栈道上,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幽深的峡谷,远处是连绵群山,这种体验不容错过;西海岸的云海尤其壮观。除了普通的云海,还有轰鸣的“响云”、汹涌的“瀑布云”等;当你站在栈道上俯瞰大峡谷,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三清宫是三清山人文景观集中的景区,只有游览三清宫,才能发现道教文化在塑造三清山的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清宫景区古建筑群的“先天八卦”布局方式非常值得细细玩味,它是整个布局的核心,其它建筑围绕这个核心往八方辐射,各占一卦的位置。三清宫景区的景点造型设计非常特别。这里的建筑规模都不大,但在造型上却有很高的造诣。风雷塔的设计、龙虎殿的选址等,都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运用和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观浑然交融,不分彼此。

  西华台景区位于三清山北麓,是宋明以来的登山石级古道,范围从汾水村至风门。西华台景区以田园风光和幽静古道为胜。步云古道早在唐代就是信州太守王鉴退隐之处,这里水转山环、梯田如画,岭上人家是畲族村寨,至今保持着非常淳朴的民风。

  玉京峰景区是三清山最高而又最中心的景区,海拔1816.9米。所谓“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观山不至顶,总有些缺憾。只有站在玉京峰顶,俯瞰脚下千山万壑时,三清山的壮阔才会完整展现。除了顶峰的壮丽之外,玉京峰景区内的云海、雾涛、日出、日落,同样气势磅礴、绚丽多姿,玉京峰正是观日出、日落的绝佳位置。

  三洞口景区位于三清山西部,最可观之处在于幽谷与瀑布。这里有三清山最大最深的沟壑飞仙谷,最深处垂直切割为1000米,是百川汇集之穴,形如迷宫八卦阵,地形复杂奇险,沟壑纵横交错,断层极多,人不能通行。这里也有三清山景区内最为奇特的瀑布“八祭龙潭”,龙潭瀑布高约30多米,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白龙闪耀。瀑布水帘中隐约可见一龙头,探首峭壁外,龙头、龙目、龙嘴惟妙惟肖。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欢迎来到风景秀丽的三清山,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三清山的概况:

  三清山位于酒杯东北部玉山和德兴交界处。主峰玉京峰海拔1817米,雄踞于怀玉山脉群峰之上。三清山因玉京、玉华、玉虚三峰峻拔,犹如道教所尊崇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神列座其巅,并有古建筑三清宫而得名。

  三清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却具有高山气侯的特征,年平均气温介于10-12℃之间,七月分平均气温21.8℃,年降水量平均20xx毫米左右。

  三清山四委景色绮丽秀美,融融春日,杜鹃怒入,百花争艳;春夏之交,流泉飞,云雾缭绕;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飞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林,种类齐全,景点众多,景区面积达220多平方公里,中心景区71平方公里,共分三清宫、梯云岭、三洞口、玉灵观、西华台、石鼓岭和玉京峰七个景区。三清山东险西奇、北秀南绝,兼具"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的特点,奇峰异石、云雾佛光、苍松古树、峡谷溶洞、溪泉飞瀑、古代建筑、石雕石刻具特色,维妙维肖,形态逼真。

  接下来,我们就一处处游览以上的景点吧!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8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道教创始张陵(亦称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自张陵以后,道教天师在这里承袭了63代,历1920xx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教,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历来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百神授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龙虎山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这些宫、观、院多已不存,但规模宏大的上清宫部分建筑和历代天师起居之所的“嗣汉天师府”至今尚存。

  龙虎山景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分布于泸溪河(又名上清河)两岸,风景秀丽。有九十九峰、六十六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龙虎山因道教而名,更因泸溪而神。景区内红崖碧水,奇峰怪石,山秀水媚,花繁林茂。还有战国时期留下的、规模宏大、文物众多的崖墓葬,成为人们寻幽探奇的旅游胜地。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

  龙虎山的交通十分便利,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它东临武夷山、北接黄山、庐山和瓷都景德镇,可以很方便地数景联游。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9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_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游览入口]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_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徴商吸取杭州、场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购)。你们看!风火培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头是“中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鸣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门鼓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学文化思想影响,朱子格言,始终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箴言“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务本、读书人仕,方可振家声,知晓了这么ー个小小的常识,今后遇到这种徽式建筑,就能从风火墙上的装饰判断出大门的朝向。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オ,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嘉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10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的庐山,我是大家的导游小白,接下来的时间呢就由我带着大家领略庐山的风光,希望我的导游词能让大家满意。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以及旅游观赏价值,是我国的优秀的自然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的避暑胜地。

  游庐山一个必须具备的工具就是雨具,因为庐山的天气变化无常,伟大的诗人苏东坡在游览庐山的时候,就恰好赶上了雨雾天气,于是在朦胧中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庐山的天气就是小孩的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大雨瓢泼,所以大家一定要准备好哦。

  下面是导游词的第一个景点,庐山秀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这个瀑布最好的形容了,看完了瀑布,我们会来到含鄱口,这里有非常壮观的云海,真可以说是气吞江湖呢,过了含鄱口,会经过风光秀丽的锦绣谷,它的得名源于一年四季的花开灿烂,就好像一块五彩斑斓的锦绣,因此大家就叫它锦绣谷了,在这里呢,大家可以尽情的和大自然的美景合影留念哦,离开锦绣谷,我们就来到了仙人洞,仙人洞里面有个专供游人拍照的悬空大石板,可以说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不过大家拍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就曾有过女孩不小心从石板上掉下悬崖的惨剧发生,同时提醒大家,我们沿路都有设计精美的垃圾箱,大家一定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放到那里面去哦!

  好了,我的导游词就说到这了,剩下的时间交给大家自由活动,不过记得我们的集合时间哈,晚饭后我们还有好玩的互动游戏等着大家!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11

  各位游客们,欢迎诸位来江西龙虎山参观游览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是道教的发祥地,在1988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全景区面积有200多平方公里。它的原名为云锦山后来因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云锦山下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因此而改名为龙虎山。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等。在这些宗教当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最早轩辕黄帝曾在肃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居崆峒山,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家传道之始。到了东汉后期政治上逐渐形成了外威与宦官两大集团的争权夺利豪强兼并大量的土地、广大的农民丧失了土地后成为流民,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温疫的流行为了求得生存和解脱,唯有求助于鬼神。而统治者见自己的统治地信摇摇欲坠,也只有以迷信来麻弊,这样就为汉末道教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而张道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立了正一道,因为在当时凡是入道者都要交五斗米作为入道的费用所以又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是留侯张良九世玄孙,他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浙江天目山,7岁时读《道德经》十多遍后就懂得其中的意义;对于天文、地理、河图、洛书、谶纬之书,都能领会它们的奥妙。在他26岁时,二次任江州(四川重庆)县令,后来辞官退隐北邙山(河南洛阳县境),修炼三年。【后来朝延征为博士,他称病不起。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和帝听说他是得道之人,以三品印绶,驷马车等征为太博。后封冀县候三诏不就”。】在他57岁时携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登乐平雩子峰,溯信江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后又在西佩源壁鲁洞得神虎秘文。顺帝年间,张陵已高龄90余岁,闻四川巴蜀一代闹温役,于是就带着弟子入蜀。张陵入蜀后,居鹤鸣山(亦名鹄鸣山,在四川崇庆县境),继续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等活动。

  人人都说我们龙虎山有三绝,一绝是:进道都仙府,溯道教之源。所谓道都仙府就是我们要去的上清天师府。在我们龙虎山道教最顶盛的时期,在上清镇共建有十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其中有三座最为出名,第一个是上清宫,相信大家都知道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就是出自上清宫的镇妖井中。上清宫位于上清古镇的东面距天师府约二华里,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宫殿,它不仅居江南道教宫观之冠,而且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授箓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正一道高道修真养性的阆苑。也就是天师的办公室。在它规模最大时曾建有二宫、十二殿、二十四院。但最可惜的是这个宏伟建筑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几个乞丐在长廓下烤火一不小心被一场大火给烧毁了。本来一些海内外的道徒都想集资重建上清宫,但我们的鹰夏铁路线又下好从中穿插而过,所以已经根本无法修复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从天师府所保存着的上清宫沙盘图中一瞩上清宫的宏伟了。

  另一个建筑是正一观,正一观是历代天师收学徒的地方,说通俗些就是天师的学堂。

  天师府坐落在上清古镇的中部,在宋朝时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六年(1320xx年)迁至上清长庆里,就是现在的天师府了。是历代天师起居饮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天师的家。天师府现以被例为全国二十一座重点开放的宫观之一。

  龙虎山的二绝是“丹山碧水”。丹山碧水中山指的是龙虎山的99山峰、24岩石。它们属于点形的丹霞地貌。大多不高约在50米——200米之间,最高的也只有800多米。这些山石形成大约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晚白垩至八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当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红色砂砾石不断的下沉与海底的泥页岩、鹅卵石交结而成大小不一的赤石岩群。在赤石岩层形成后,发生了造山运动,即喜马拉雅山运动。使赤石岩群发生平缓皱和断裂,以后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使断块垂直升降。岩层断裂发育由于是不同岩层,抵抗风化的强度不同,长期受地表水侵蚀作用,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的强烈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峡谷、峭壁。而丹山碧水中的水指的是素有“小漓江”之称的泸溪河。清辙秀丽、婀娜多姿的泸溪河,发源于福建的光泽县,经过龙虎山流入信江最后注入潘阳湖。全长286公里。它由南向北把整个龙虎山的景点串成一体,我们今天所乘的船筏联游大约十几里地是龙虎山的精华景点所在,很多游客都说不游芦溪河就不算到了龙虎山,其实这一点也不夸张,芦溪河不是漓江却胜似漓江,它以溪水清澈,风景秀丽而著称。一边看着两岸秀丽的风景,听着动人的传说,坐在小小的竹筏上,这种移步成画的感觉真的是非常的浪漫。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12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南北长17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洪水面积39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5000亿立方。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鄱阳(波阳)、余干、南昌、新建、庐山区等八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彭蠢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在彭蠢泽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人湖中,而位于海昏县邻近较高处的吴城却日趋繁荣成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因此,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之说。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 在 1000 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都在湖区出生和成长。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太平军“湖日大捷”、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人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湖,风光如画,景色宜人。九江市旅游局已将鄱阳湖上的各景点通过游船连成一线即鄱阳湖水上旅游线。

  鄱阳湖,美丽的湖,神话的湖,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她象一个淡妆素抹的少女,含情脉脉地笑迎每一位光临的游客神游翻阳湖。

江西景点导游词 篇13

  暑假的一天,我们全家坐火车去井冈山博物馆参观。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地到了井冈山。我们刚订好房间,我就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现在就去博物馆吧!”爸妈不顾旅途的疲劳,欣然答应了。

  “哇,目的地终于到了!”我激动地说。“井冈山博物馆”朱德题六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朱德亲手题字。我们全家拾阶而上,还未进门,只见一尊巨型的_塑像矗立在展厅前。两侧是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_的塑像非常逼真,戴着军帽,披着的大衣被风撩起,又魁梧又英俊。

  我们踏进陈列厅,一顶印有一颗五角星的帽子呈现在我面前。旁边是一套军衣和一双草鞋还有一个南瓜,这些衣、物为我们描述着当年红军奋斗的历史。

  陈列厅左侧,一颗颗手榴弹默默地躺在那里。我的心正剧烈地跳动,因为这些都是真的手榴弹。它们的外形极像啤酒瓶。一支支长短不一,造型各异的土枪斜靠在那里。它们好像刚从火线下来,很累,多想休息一会儿啊!这时,我爸爸说:“这里还有火炮呢!”我急匆匆地跑了过去,只见有一个有两米多长,炮筒和地面呈45度角,呈蓄势待发之状。犹如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保卫着阵地。

  陈列厅右侧,摆放着一支支长矛。长矛颈上还系着红缨呢!大刀柄上系着红绸。我走到那把大刀前,仔细一看,大刀上还留有一些血迹。这些血迹是当年红军奋勇杀敌的见证。

  在陈列厅的中央,展示着一根长长的扁担和三个箩筐,扁担上刻着‘朱德记’三个字。我看着这根长长的扁担,想起了朱德与士兵挑粮的故事。

  从博物馆出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讲解员的话语依然在我耳边回响:“井冈山博物馆重现着当年红军奋斗的历史。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是井冈山的革命精神……”

  井冈山精神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革命前辈对我们的期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富强的祖国!

  江西景点概况导游词范文4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