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2024-06-2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精选17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3、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目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2、名言:

  (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读书经历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 津津.有味(jīn) 催.促(cuī) 笸.箩(pǒ) 天罡.(gāng) 地煞.(shà) 荡寇.志(kòu) 消遣.(qiǎn) 堆砌.(qì)

  6、理解生词。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读书明智”话题下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冰心。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文章的语言叙述质朴、简洁,冰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自己读书的历程和感受。这是五年级的学生第一次使用部编版教材,孩子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根据要求梳理信息”这个语文要素的提出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但是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也经常用,教学中主要结合课后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以这样一个问题为突破口,结合作者读《三国演义》的读书经历,使学生明白梳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信息梳理,把握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

  1.会认“舅、斩”等14个生字 ,读准词语,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自己适合的方法梳理出作者童年的读书经历。

  3.能说出作者童年时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单

  2.教师准备:

  (1)细读文本,筛选教学要点

  (2)课文《忆读书》

  (3)了解作者

  (4)设计教学环节

  3.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翻页笔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01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书中人物图片,指名生说

  2.总结并揭示课题——《忆读书》(板书课题)

  02

  检查预习,了解文章顺序

  1.检查预习单中的读词情况(生开火车读词语)

  2.说说自己预习单中时间顺序的梳理(师相机板书)

  03

  初步梳理读书经历,把握文章脉络

  1.生快读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所读书目

  2.指名学生上台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所读书目

  3.把握作者读书经历分为童年——老年两个时期

  04

  研读童年读书经历,品味《三国演义》

  1.师:小组合作:先读课文第②——第⑤自然段,讨论:“我”是怎样爱上读三国的?

  2.生小组讨论

  3.汇报

  4.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读三国的经历

  5.总结

  6.那你觉得在她七岁时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05

  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梳理信息

  1.同桌合作梳理剩下的读书经历

  2.汇报

  06

  总结梳理方法,布置作业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圈画和分条列出信息的方法了解了作者的读书经历,如果我们想更清晰、直观的了解整个她从童年一直到到老年的读书经历,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列表格)老师的板书其实已经初具表格的样子,回去后同学们可以尝试自己列出一个表格,把作者读书经历进行梳理,看谁的表格设计的合理、清晰。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 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圈画出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分条列出作者的读书经历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 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用一句话来列出作者读谋一本书的经历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 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用一句话来列出作者读谋一本书的经历

  课前预习单

  姓名

  1.你把课文读了( )遍

  2.你能把下面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舅父 无限 凯旋 述说 烦琐 诸葛亮 报刊 朴实

  《水浒传》 《荡寇志》 书卷 兴亡盛衰 天罡地煞 栩栩如生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3.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我找到了这样一些具体的表示文章顺序的词语

  ( )——( )——( )——( )

  课前预习单

  姓名

  1.你把课文读了( )遍

  2.你能把下面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舅父 无限 凯旋 述说 烦琐 诸葛亮 报刊 朴实

  《水浒传》 《荡寇志》 书卷 兴亡盛衰 天罡地煞 栩栩如生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3.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我找到了这样一些具体的表示文章顺序的词语

  ( )——( )——( )——(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五年级下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尽快抓住阅读要领,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一步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悬念 笸箩 酷爱 消遣 津津有味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再读课文总结大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要求简洁明了。)

  老师总结: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5、试着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作者开篇就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篇末巧妙地借儿童刊物要作者题词指导阅读,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主题词: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6、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每组派出两个代表回答)

  三、作业:

  1、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2、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指名答)

  2、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大家给老师发的读书视频!

  师小结:有的同学能做到每日坚持阅读,真是好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今天我们来深入体会。

  二、回顾课文、概述内容

  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感受)

  2、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要素归纳法)

  三、知读书经历、体感受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用“( )”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桌交流。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文中作者读了许多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用---标出书名、用“=”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七岁时读得第一本书,所以记忆犹新,写得最详细。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3)《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十分动人,

  (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

  (8) 《西游记》 很精彩 《封神榜》 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4、课件出示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读出对书的喜爱之情。(男生读、女生读……)

  5、从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6、你们都读过什么书?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书法我感悟”

  1、作者读了许多书后有什么读书心得?又总结出什么方法?

  1)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2)比较法:从脑中抹去(朦朦胧胧、堆砌华丽词句……)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质朴浅显、真情实感……)

  2、冰心给儿童刊物指导读书的九个字是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从课文中找依据)

  读书好:(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指导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数,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

  读好书:(但是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字几千字……)

  4、谁还有什么读书方法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指名答)

  5、同桌之间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读书的好处。(生自由回答)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以致用小练笔”

  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指名汇报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写作方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

  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并简单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人品、知经历

  随着背景音乐简介冰心的读书之路及成就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读书才会成为一种乐趣。

  七、拓展作业

  1、阅读冰心《寄小读者》。

  2、继续坚持每日一读,筹备“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

  《忆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的亮点是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和逐段的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深入读课文,再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概括读书的好处,最后由读书的“好处多”引导学生理解“多读书”并“读好书”。

  课文所涉及的名著,有些书籍学生平时接触少,不太了解,没有引起重视,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对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造成了阻碍,是不可取的。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作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文章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9)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降临 愈发

  心旷神怡 闲逸 和谐 扫兴

  二、深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11)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 成群大雁 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3)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三、探讨写作顺序。(出示课件14)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出示课件16)

  四、布置作业。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散文。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中最有特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这些描写,来体现四季之美。同时,我还对写作进行了指导,效果良好。

  2.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运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优美清新、富有感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的形式相结合。

  3.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2.围绕教材中提示的自学导读进行学习,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前后的联系,多角度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齐读课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字词。

  预设:(全班交流)

  第一行:笨笨的姿态 满树的叶子

  第二行:香气迷人 香飘十里 浸在花香里

  第三行:赏桂花 糕饼 茶叶

  课件展示相关字词:

  你发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你对桂花有什么新的了解?

  2.简介作者。

  课前预习中我们还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对作者琦君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大家看,这就是作者琦君女士,她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课件展示图片素材“琦君介绍”。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疏通文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交流表格,梳理内容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填写了预习表格,4人小组互相交流,把表格的内容进行完善,注意语言简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预习表格。)

  4.通过表格,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见利用表格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张表格,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预设:

  (1)摇桂花很快乐。

  (2)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3)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喜欢桂花,小时摇桂花十分快乐,长大后依然忘不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学生首先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进而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三)关注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1.通过自学我们读懂了这些内容,那么编者又为我们设定了哪些导学要求呢?

  课件出示教材中自学导读的内容。

  按照这样要求,默读课文,围绕摇花乐和思乡情,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行批注。提示:先画出语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预设:

  我们先看“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小琦君,你又帮这个,又帮那个,你不累吗?

  这么忙为什么呀?

  要这么多的桂花有什么用呀?(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做糕饼。)

  这么多的桂花,都是自家用吗?(不仅仅用在自家,还要送给邻居们。)

  你就是母亲,台风来了,你为什么会担心呀?读出这种担心。

  原来,这桂花有这么多的用处,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过年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糕饼。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等春茶上市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茶叶。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收获的却是浓浓的乡情呀!所以当母亲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才会“这下,我可乐了──”(指导朗读)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是喊出来的,你是说出来的,谁来喊一喊。小琦君,你为什么喊呀?

  小结:作者描写得多细致呀,这一个喊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作者就是这样,通过选取自己童年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2.还有哪些语句感受到“思乡之情”的呢?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真是所有的桂花都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什么?思念的是家乡桂花制成的小食茶叶,思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

  (2)身在异乡,母亲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这种情绪深深影响着琦君的一生,在她另一篇散文《家乡味》中就写到和母亲此时一样的话:“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故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3)再次出示预习表格,归纳写法。

  文章看似围绕桂花写了很多的内容,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看似随意而写,主题却集中的写作特点,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

  (四)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1.正是因为这样,当我带回一袋子桂花时,母亲才会无限惆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正是因为这样,当80岁的琦君在离开大陆51年之后再次回到浙江,看到那久违的桂花树,她仿佛又听见母亲在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桂花雨让作者永远难忘,在她的心中“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3.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想象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你会说什么?仿照“( )还是故乡的( )。”再写2、3句。

  4.全班交流,生板书填空。

  5.齐读这首小诗。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这首小诗,谁来为它起个名字?

  6.这就是琦君笔下的《桂花雨》。琦君女士,30多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作品近30本,在她的笔下尽情地抒发着她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感情,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最闪亮的恒星”。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继续写完。

  2.推荐阅读琦君《水是故乡甜》。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进一步拓展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7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 骈 槽枥

  ②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

  ① xiànɡ pián cáo lì sù

  ② 食:通“饲”,喂养,读“sì”。

  材:通“才”,才能,读“cái”。

  见:通“现”,表现,读“xiàn”。

  邪:通“耶”,吗。

  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如:不以千里/称也

  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⑶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⑷ 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⑵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 积累重点词语:相、骈、枥、策、粟、邪

  ② 掌握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

  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③ 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⑴ 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⑵ 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背诵课文。

  ⑶ 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生1: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生2: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1、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2、阅读刘基的《说虎》,思考: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题

  师:孩子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去旅游了吗?去了哪里?生:……

  师: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出示:圆明园图片——这是哪儿?圆明园。

  你想怎样形容眼前的景象?生:残破,荒凉,一片狼藉……

  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一定有特别想了解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谁?什么时间?怎么毁灭?为什么毁灭?

  师:“毁灭”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2、概括印象。

  圆明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呢?

  生: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瑰宝,精华,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感悟“辉煌”

  1、师: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走进文章的2、3、4自然段。

  (出示研读提示)

  提示:

  1、同桌为一组,选取2、3、4中的一段重点读,兼顾其他两段。

  2、给本段取一个小标题吧。

  3、想一想:从哪些语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生分组研讨,师巡视,指导方法。

  四,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布局

  生1:独特的布局。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圆明园面积实在太大了(结合资料分析)。

  (出示5,布局)

  生2: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出示6,众星拱月)(生演示)

  (介绍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时期修建完成,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位皇帝的精心修缮,历时150多年。专供皇帝及宫中后妃享乐的地方。)

  师:如此巧妙的结构布局,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是——(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如此巧妙的布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出示6,中心句)

  2)建筑

  生:风格各异的建筑。(出示7,第3段)

  7个 “有”字列举出了圆明园中的多处景观,写出了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和自豪。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生读)其他人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建筑?(出示Ppt)师生配合读。

  你的心情如何?(生:惊奇,赞叹,愉悦,兴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是啊,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才由衷的赞叹:(拉出中心句)

  3)收藏

  生:珍贵的收藏。(读句子) “上自”“下至”两个词表明时间特别长,由此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哪个年代的都有,可见数量太多了。

  师:(出示9,上自一句)资料显示,这其间一共有67个朝代,大约2400多年,你能算出收藏的文物有多少吗?所以我们说,(拉出中心句2,博物馆,艺术馆)

  4)小结:如此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不可计数的文物,他们的价值呢?(板书:不可估量)

  是的,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财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直面“毁灭”

  师:然而,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1860年的一天,化为一片灰烬……

  1)我们走进第5段。(出示10,毁灭段)生读。

  2)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英法联军拿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

  生:拿走了金银珠宝,运走了青铜礼器,毁掉了皇家园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

  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

  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更加了解,英法联军是怎么毁坏圆明园的,(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残暴的画面哪!(播放视频)

  再读课文。(师提示重读词语:统统、凡是、任意、……)

  4)师: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假如你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假如你就是驻守城门的将军,假如你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见到如此场景,你会怎么做?生:…………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当时的情况是:

  出示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吗?

  生:还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很不平静,让我们再读这段话。(第5段全)

  5)师:就这样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在板书上擦除)“世界上最的地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擦)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擦)。这把大火带给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

  6)回扣中心句。

  师:此时,你一定明白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7)写法指导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作业:

  1、在班级论坛里写下课后思考

  2、观看纪录片《圆明园》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染、晕、紫、昏、鸦”,学习多音字“晕”和“着”。

  2、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重点:

  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师:播放有关四季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图片都是哪个季节的?

  生:举手自由发挥。

  师: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继续学习第六课,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是和你一样!(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生:齐读课题。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8页,自由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不懂的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贴卡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生答)

  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举手朗读,之后再指出一名学生朗读。

  师:这两位同学读的好不好?那谁能说一说,春天最美是什么?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师: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

  生:第一句话。(黑板板书:黎明)

  师:很好,那请拿起你的笔,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师:在读的过程中,谁发现了一个多音字?

  生:“晕”是多音字,它在课文当中是四声,红晕,还有一个音是一声,晕倒。

  师:你真聪明!(课件出示多音字)

  师:那我们把这个多音字带入这个自然段中,再来读一读。

  师:看你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了,但是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去读的?(范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读完了,你们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那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

  生:请一个组的学生读,读完,相互学习生字“染、晕、紫”。

  师:你们真棒,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那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

  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原因。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夏天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天的美!

  (师读第一句话,随意点学生接着读)

  师:听他们读完,让你感受到夏天最美的是——夜晚。(黑板板书:夜晚)

  师:(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和本段填空)是啊,看,夏天确实很美!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多音字谁发现了?

  生:“着”是多音字。

  师:是啊,这情景着实迷人,迷在哪里呢?咱们班女生来读一读!

  生:男生评价女生,之后男生再读。

  师: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生:举手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寒意,此时,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季节?(手指着秋天卡片)

  生读:秋天!

  师: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

  师:哪位同学愿意跟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

  生:两位或三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

  师:你找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生: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联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师:那么秋天最美是——(贴卡片:黄昏)

  生:秋天最美是黄昏。

  师:讲解句型“在高空中比翼连飞,尤其叫人感动”这个句子,并叫同学用“尤其”造句。

  师:是啊,秋天那么美,叫人感到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我们再回到秋天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生: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完,相互借助工具书学习“昏,鸦”。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