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建团21年,填补15项世界航空史空白,连续XX年被评为全军“甲类战斗团”和“军事练习一级单位”,3次被评为“全面建设先进旅团”,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抗震救灾,他们写下空前纪录: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飞行时间最长,飞行空域最广,飞行航线最复杂……
这是一个英雄的机组:该团邱光华机组曾8次飞进西藏、7次飞临雪山孤岛墨脱,数十次出色完成进藏边防巡逻、抢险救灾、卫星回收、实兵演习、飞机灭蝗等急难险重任务。抗震救灾,他们共飞行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运送救灾人员87名,转移受灾群众234名。5月31日,在汶川县映秀四周,直升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于14时56分失事,机组人员光荣牺牲。
6月14日,中心军委xx签署命令,授予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
震后5分钟,全团启动应急预案
震后半小时,战鹰做好起飞预备
震后1小时,4架直升机赴灾区勘察灾情
超常规、超气象,战鹰创下一串飞行纪录
8.0级地震,山崩地裂。
震后灾区宛如孤岛:通讯中断、道路瘫痪……
救命、救命、救命!灾区成千上万被掩埋在废墟中的群众亟待抢救,数十万被围困的灾区群众苦候救命的粮食和水……
人们仰望长空,寻找那带来希望的战鹰!
紧急、紧急、紧急!突袭地震震醒了正在午休并预备飞行练习的陆航团官兵。
5分钟后,值班领导、政委张晓峰在团办公楼前平地上下达了灾后第一道命令:立即停止正常的飞行练习,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他清楚,地震必然带来地面公路中断,这是战鹰为人民效力的时候!
很快,广播电视中传来了确切消息: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
在第一时间,没有预先号令,没有情况通报,所有飞行人员迅速集结,进入机场指定位置待命。所有人员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各机组就地摊开了航线图,研究可能的航线。
与此同时,数百名机务官兵在大队长梁晋的带领下跑步进入机场。
余震不断袭来,官兵们手推肩抵,推出了在机库停放的全部直升机,撤蒙布,查油量,紧急检查直升机状态,用最短时间完成了机务预备。
15时整,接到上级命令,出动直升机飞赴重灾区勘察灾情。28分钟后,在巨大的轰鸣声中,4架直升机昂首升空,在副团长李翔、姜广伟的带领下直飞灾区。
直升机沿着航线一路搜索,在接近都江堰时,被地震损坏的房屋逐渐出现在眼前。垮塌的房屋历历在目,城内广场、街道都是密密麻麻的避震人群……随机人员擦掉眼泪,赶紧拍下一张张灾区图片。
16时45分,第一时间请战到灾区的团参谋长杨磊,驾机临空都江堰观察灾情。在紫坪铺上空飞行时,能见度不足500米,天空下雨,凭借高超技术和熟悉地形,他圆满完成了察看任务。返回途中,天气更加恶劣。他冒着生命危险,飞抵聚源镇、幸福乡,完成拍照摄像,在空中向指挥所通报灾情。
震后24小时内,27架次战鹰腾空飞行,分批分组飞赴灾情严重的北川、青川、绵竹、平武等县市勘察受灾情况,给灾区送去大量药品、粮食和矿泉水。旋即,第一批灾区录像、图片送上军区领导案头,成为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手重要依据。
对塔台指挥而言,飞行指挥调度是一次严重的考验:飞行密度之大,飞行空域之复杂,在该团历史上从未有过。震后20多天,他们一切都按照打仗的标准迅速完成。为了保证飞行万无一失,团机关参谋干事忙得连轴转,作训股8个参谋全上了塔台,从早上6时一直忙到晚上10时过,天天都要坚持十五六个小时,多数人嗓音早已沙哑。
地勤人员也不轻松。团政委张晓峰说,只要有直升机在天空飞上飞下,地勤人员随时都得处于紧张的保障状态。他拿出一张红纸告诉我们,这是今年分到团里的08级飞行学员写出的请战书。15名学员都签了名。他们果断要求立时上天,报效祖国。在暂时没有得到批准的情况下,他们就自觉地参加了往直升机装载救灾物资和护送灾区来的伤员的任务,“一个个手脚麻利,都是未来的小神鹰!”张晓峰说。
截至目前,该团紧急飞行1848架次,成功抢运伤员1126人,运送急需物资619吨,转运被困群众2171人。其中,超常规、超气象飞行达1341架次。
七次努力,最终征服震中汶川
单轮迫降,堰塞湖边技高胆大
亲人失踪,坚强写在疲惫脸上
死亡谷、堰塞湖,“吉祥鸟”带去吉祥和如意
14日上午9时04分,某军用机场。
暴雨初停,3架战鹰腾空而起,载着军区9人抗震救灾小组应急通信小分队直飞震中汶川。这是战鹰第七次征战汶川,由于震区气候恶劣,前6次飞行都功败垂成。
震后33个小时,震中汶川县依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震中情况如何,一直揪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心。军区领导下达死命令: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飞进去,千方百计恢复汶川通讯联系,尽快把震中灾情传出来!
汶川县城地处“v”字形狭长山谷中,河谷与山顶高差悬殊达3000多米,地形复杂,浓雾密布,能见度不足200米,连最低飞行条件的1/4都不到。陆航团官兵心急如焚,机组人员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有一丝可能,冒死也要进入汶川!
这是一次布满荆棘和冒险的航程。从都江堰沿岷江而上,在飞行界被称为“进山”,如同驾车爬山,直升机几乎是紧贴着山壁在飞。刚刚进入高原地区,气象雷达上就反复告警,前方有对流云,变化不定的气流使直升机剧烈颠簸、难以控制。3个机组放慢飞行速度,利用一个互通式峡谷,绕开云层,拔高飞机,看准一个云洞钻下去,进入正常航线。
飞进汶川难,降落更难。“进山”的航路跨江电线多,加上峡谷气流紊乱,飞行危机四伏。进入映秀后,战鹰必须下降高度。刘绍良机组在下降500米后忽然发现,3条电线居然就搭在前方不到400米的地方!他使劲拉杆,同时向左转舵,原先下沉的机头猛然抬起,几乎是掠电线而过。机组人员惊出一身冷汗:反应若是慢了1/10秒,就是机毁人亡的大事故!
上午10时20分,战鹰强降县城旁一座小山上。这是灾后飞抵汶川的第一批直升机。很快,通信指挥小分队成功架起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在震后48小时内,向军区领导报告了汶川灾情。灾民哭着围了上来。他们拿出红绸带尽情挥舞,欢呼:“‘吉祥鸟’来了,我们有救了。”“‘神鹰’来了,我们可以飞离险境了。”
北川唐家山堰塞湖一度危急:湖水水位不断上涨,随时危及北川全县和绵阳大部分地区!由于道路不通,专家很难抵达现场调查,指挥部万分焦虑。
5月20日,陆航团受命送国家水利部专家前往堰塞湖。姜广伟驾机搭载7名专家飞抵堰塞湖上空时,在盘旋观察中发现,湖区四面全是山体崩塌后陡峭的山崖,湖堤上乱石林立,根本找不到一小块平地可供着陆。机组预备采取索降,可专家们无一受过专门练习,只好放弃。
机长姜广伟驾机低空盘旋,最终慢慢将战鹰侧身单轮强降在湖堤塌方的小土堆上,成功将专家送上堰塞湖边。这招“金鸡独立”很快风靡互联网,引得世人赞叹:这是技艺与忠诚的完美结合!
对所有飞行员来说,这次的飞行强度前所未有。按规定,直升机飞行员天天的飞行强度在6小时以内,可从地震发生开始,藏族飞行员翟先权、南卡尔甲、陈远康等经常一天要飞10多个小时。眼里布满血丝,还坚持要求再飞。
面对记者,天天转运伤员的参谋长杨磊道出了官兵共同的心声:“非凡想不停地去救人。”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坚强的飞行员,不少人家在汶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他们坚持驾机飞行,心里却强忍着家庭受灾、亲人失去联系的隐痛――
团长余志荣是羌族汉子,家就在震中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地震中,父母和5个弟妹都生死不明。他有五六次从家乡上空飞过,都不忍也不敢往下看。5月17日18时45分,团里忽然接到命令,紧急转运安县茶坪乡12名危重伤员。已飞了9个多小时的余志荣当即决定,亲自驾机前往营救。当晚,余志荣完成任务返回时,张晓峰政委在机场接他。共事9年来,两位汉子第一次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未语先哽。
藏族飞行员多么秀的侄女被困茂县,杳无音信,可他一直坚持飞行。一次,有个地方记者问起他的家乡和亲人,他很冷静地说了句:我要上飞机了,请不要问这个话题,以免影响我的心情!
专机飞行,运载暖和与力量
抢运伤员,空中通道书写传奇
飞报平安,蓝天信使传递爱心
抢时间、争速度,呵护生命展开空中接力
灾情惨绝人寰,救灾任务异常艰巨!
到一线去,到灾区群众中去,到救灾官兵中去,把党中心、xx的决心和全国人民的关心带到灾区去!灾后,温**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军委郭伯雄副主席搭乘陆航团的直升机前往灾区,不仅带去指挥抗震救灾的正确决策部署,还以“我们在一起”的实际行动,极大暖和了受灾群众的心,极大鼓舞了救灾官兵的勇气,传递着抗震救灾必胜的信心!
5月14日,映秀告急:数以千计的伤员亟待转运救治!这是陆航团第一次受领紧急转运伤员的任务。时间就是生命!陆航团立即开辟空中急救通道,让成百上千的伤员跑赢了死神。
受领任务不到半个小时,团长余志荣亲自驾长机,带着2架“黑鹰”直飞映秀。经过35分钟的飞行,直升机降落在映秀镇一块空旷的平地。由地面部队抢救出来的18名重伤员早已被抬到起降点等候。每架直升机载着6名伤员迅速飞回。
从此,这一条抢救生命的快速通道,天天都将一批批新伤员从死亡的边缘抢运出来。
5月23日下午,汶川耿达乡告急:一批病重伤员急需转院治疗!耿达乡地处峡谷之中,地形复杂,加之下午河谷风非凡大,飞行降落非常危险。但为了抢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塔台值班的团领导张晓峰政委,果敢下达起飞的命令。
飞机在河谷中穿行,在风沙中小心寻找降落点,最终顺利将8名重伤员安全运回成都,送进四川省人民医院抢救,从飞机起飞,到伤员送到医院,仅仅用了不到2个小时。
这条生命通道还成功转运出大批外国游客,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博大情怀和伟大爱心。
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四川省和成都市各电视台反复播放着这样一条非凡的消息:汶川的张成林向家人报平安、茂县的赵兰荣向全家报平安……
在电视台播出消息的同时,陆航团政治处的官兵在主任刘云志的带领下,利用个人的手机、座机逐个拨打灾区群众留下的报平安电话,一声问候,一声祝福,为他们带去亲人平安的信息。
在交通和通讯尚未恢复的汶川县,这些外界亲人们盼望已久的平安讯息,都是由陆航团的战鹰带回来的。14日,当救灾直升机降落汶川时,十里八乡的群众涌上来,纷纷围着机组人员打听外界的情况。有人掏出纸和笔,有人拿出烟盒,把自己平安的消息和家人的电话写下来,交给机组人员,再三嘱咐,请求与家人联络,报一声平安。
机组带回的25封平安信和67个电话号码,让近80个家庭收到了来自军营的平安信息,一位母亲听到儿子在汶川平安的消息后,激动地连声说要到部队感谢亲人解放军。
在救灾指挥中心,记者得知,陆航团借运送救灾人员和物资的机会,天天还坚持空运报纸到救灾一线,将党中心、中心军委和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的指示精神送抵一线救灾官兵,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斗志。
每次飞行,都是一次生死穿越
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临危救援
把忠诚写在蓝天,把热血洒在川西
洒热血、献生命,邱光华机组谱写时代壮歌
每一次发动机轰鸣,都意味着希望来临;每一次云中穿梭,都在和死神亲密接触。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直升机在飞机家族中属于低空飞行器,其安全性在飞机家族中排名最低,一股突袭的气流,一根高压线,一根枯树枝,都可能给直升机带来致命一击。
“每一回飞行,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回忆5月12日以来一次次拯救生命的飞行,48岁的陆航团飞行员陈远康说,拐弯、拉升、降落,飞行员的每个动作只有一次机会。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在这条航线上,尽管他们一次次化险为夷,把“死亡航线”变成了“生命通道”,但不幸还是发生了……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机组奉命运送第三军医大学卫生防疫专家到理县。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四周,直升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于14时56分失事。机长邱光华、副驾驶李月、机械师王怀远、陈林、士官张鹏5人及14名搭乘人员不幸遇难。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有着5800小时飞行经历的他不仅是全大队最年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王怀远曾经是歼击机飞行员,一次身体小恙导致停飞。或许只有当过飞行员的人,才能理解他们对于蓝天的向往。从地面机械师到空勤机械师,不放弃的王怀远重回蓝天,带出了一批为飞行员护航的年轻机械师;28岁的陈林,XX年从军校毕业后短短4年就通过考核,从地面机械师成为空勤机械师,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提空”的。每一次飞行结束,他都要爬进密不通风的尾梁,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件。他所在的中队,机务维护水平一直走在全团前列;还有被列为重点人才培养的李月,驾驶技术出色的张鹏……
邱光华原本不在救灾人员名单上。按照飞行员治理的有关规定,还有11个月,他就将到龄停飞――而他的老家就在重灾区茂县。
邱光华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这次灾难中,老家的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通讯中断的那些天里,面对同事们的安慰,邱光华总是喃喃低语:“什么消息都没有,估计没希望了……”
其实,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机组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等待他们带回伤员和一大堆替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
然而――这一次,雄鹰却选择了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空,永远地翱翔……
团政委张晓峰说:“我知道,失事地域陡峭的高山峡谷,连一个人站立都非常困难;湍急的岷江,更难寻觅一块能够托起生命的平台;直升机没有任何逃生设备,从离地起飞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和直升机共命运了。”其实,当天上午邱光华机组已飞了两个架次,接到运送受伤群众的任务时,正值午饭时间,邱光华和机组人员匆匆吃了两口饭,就驾机起飞。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直升机进入银杏至映秀上空。
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直升机进入山谷不久,忽然间,大片的浓云密雾一下遮蔽了这个狭窄的通道。“不要动,看下航向!”这是邱光华留下的最后声音,接着就从通信信号中消失了,从战友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在废墟中被掩埋179个小时后获救的马元江,就是被邱光华机组从映秀转运到成都的。他在病房中得知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后,泣不成声:“假如不是他们及时用直升机把我送到成都,我根本不可能活过来啊……”
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地走了!他们把忠诚写在了祖国蓝天,把热血洒在了川西大地……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