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赛龙舟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划旱龙舟的习惯。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是XX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赛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龙舟简介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中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1]

  汉族的赛龙舟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

  傣族的赛龙舟在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苗族的赛龙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以庆祝赛龙舟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长者任鼓头,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5]

  关于正式竞渡,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而龙舟则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