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翔,参加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时只有20岁,是复旦大学国际经济法系三年级的学生。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在复旦大学攻读了国际经济法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去了美国纽约大学攻读了两年法学硕士,并通过了律师考试。今年3月回国,现在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工作。
“那时训练得说话都有点不正常”
回想起当年的“狮城舌战”,季翔除了得“那是段很有意思的经历”之外,现在仍觉得那段时间过得很充实。虽然当年为了争得冠军练得很苦,每天要训练十几个小时,在强化训练的100多天里共精读、泛读各种书籍二三百本书,还要听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但是季翔说:“我很喜欢辩论,所以不觉得苦,而是觉得很有趣。当时几乎隔一天就有一个教授给我们讲课,他们都是复旦大学各个学科领域中最好的教授,那些日子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能有名家的点拨,胜过自己好几年的‘傻读书’。”
“那段时间对我们的思维也是个锻炼,那时我们每天会辩论好几场,每天晚上还有一场正式的比赛,辩论了100多个题目。白天还有技巧性的辩题,像什么癞蛤蟆能不能吃天鹅肉,月亮是方的还是圆的。”季翔笑道:“那时候我训练得跟别人说话都有点不正常,总是咄咄逼人。别人都觉得很怪,干嘛我们没说什么,你还要假设我们说了,然后再说我们一通!”
“教练专门录了一盘排山倒海般的掌声,用来训练我们的心理素质,只要对方辩手一发完言,就放掌声。”
季翔认为想取得辩论赛的成功,首先应对辩论本身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不仅过程会是痛苦的,而且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辩论赛评判的标准不是你的辩题是否有理,而是你辩的是否有理。季翔说:“在辩论赛中取得成功的基础,首先看你准备得是否充分,你是否能挖掘出真理两面的全部内容。”季翔说:“在国际大专辩论会上,专家们出的辩题一般都会让双方有比较平等的发挥余地,所以就得看你这支队伍对辩题内涵的挖掘程度,并且能不能在场上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季翔觉得:“在赛场上越放松越好,但又很难做到”。季翔说:“到时还有很多的灯照在你的脸上,你就看不清台下的观众了。场上的气氛会比较热烈,观众会随着辩手的辩论或笑或是鼓掌。如果你陈词3分钟下来,观众没有一点反应,你的心里就会害怕,担心是不是自己的陈词没有打动观众;相反如果对方说出精彩的辩词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时候你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大。如果平时训练经历过很多这样的场面就不会害怕。”
季翔回忆道:“我们那时训练时,教练专门录了一盘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只要对方辩手一发完言就放掌声,我们的心理素质就是这样一点点锻炼出来的。”
季翔认为要取得好成绩还取决于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辩题的内涵,“当你挖掘出你的辩题中的很多真理性的东西的时候,你会深深地相信你所说的都是正确的。所以不管对方说什么,你都会自然地反应对方是错的,只不过我们要找出他错的地方而已。”
季翔最后总结道:“丰富的知识底蕴、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运用自如的辩论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