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手段很多,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挖掘孩子的潜力,使之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说到教育就离不开教学。教和学是两个概念,是教育的两个主体,离开谁,教育都不存在。这两者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总是被动的,至少在形式上是这样。
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能力,使之心理上得到一定满足,从而激发出想学更多、想学得更好的欲望。有时这种方法比一直让孩子随着你的思路、跟着你学、跟着你做的方法,要有效得多。
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个小孩上小学,大概孩子一下子适应不了学校的环境,也一下子接受不了那么多的知识。入学一个学期,学习竟有些吃力,于是就有些厌学。朋友为此很是头疼,想让我帮帮忙。
当时我没有想要把孩子成绩一下子提高多少,而是把目标锁定在提高孩子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上。我看了孩子的作业,故做惊讶地说“太难了!”,一下子把自己置于与其一样的地位,从心理上亲近了。接着煞有其事地故意做错了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孩子一看就笑了:“叔叔,你真笨!这题不是这样做。”于是认认真真地“教”起我来。一来二去,孩子越来越爱学,因为他想“教”我,有动力。
其实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长处,那样多荣光呀!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想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上述例子虽然手段有些幼稚,但我认为做为一种方法,在教育上是可取的,适用于很多种情况,主要用于提升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更对发挥其能动性有着很好的作用。只是改变了对象,具体手段应相应变化,可举一反三。
学的人始终是教育的主体,使其在水平上不断提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他们本身从思想深处想学、想学得更好,教育的目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多给孩子一些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中让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相对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