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全省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重要时刻,请市(州)、部份县(市、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集中几天时间,进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专题研究,非常及时、很有必要。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委、省农业厅和省社科院分工协作,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专题研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请大家珍惜机会、潜心学习,把精神领会好,把问题研究透,以便回去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意义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xx年8月,刘奇葆书记深入xx、xx等市农村调研时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求。实践证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已成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带动力量。最近,遵照刘奇葆书记的指示,省委农工委组织省级10多个部门的同志,分赴坝区、丘区、山区、藏区、彝区的9个市(州)15个县(市、区)22个乡镇27个村,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新村建设带动农村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结果表明,新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变革的巨大力量,正在给农村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引领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新村建设带动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在持续改善。据调查,27个村近三年连片发展特色种植业6.3万亩,建设规模养殖小区207个。新村已经成为农民发展致富的奋进高地。
第二,新村建设带动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全面优化。据调查,27个村建设硬化道路1682.2公里、渠系723.5公里。新村逐渐成为投资农村带动农业产业加速转型的热土。
第三,新村建设带动思想观念转变,农民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在迅速催生。调研组的同志们看到,进入新村的农民更加自信、更有追求、更思发展、更富进取,他们内心的发展动力正在快速萌生并逐步迸发出来。
第四,新村建设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培育,农民推动发展的主体作用正在不断增强。新村由于生产的组织化、公共服务的配套以及邻里关系的转变,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社区,农民一跃成为新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人。
第五,新村建设带动农村服务功能完善,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正在逐步提升。通过新村建设,连金川县万林乡西里寨村那么偏僻的地方,农民也享受到了一户一本健康手册、一家一个急救医包、一月一次进村坐诊、一年一次健康体检的卫生服务。
第六,新村建设带动农村社会和谐,农村繁荣稳定大局得到进一步巩固。丹巴县中路乡以前是远近闻名的上访大乡,年上访人数曾经达到400多人次。实施新村建设以来,人人思发展、干发展,XX年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新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看到,新村建设不仅是聚居点建设,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不仅是农村的民生工程,而且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不仅是农村的硬件建设,而且是农民素质建设的软件工程;不仅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发动机,而且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可以说,抓住新村建设,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搞好新村建设,必将推动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大跨跃。
当然,这仅仅是新村建设给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化。由此完全可以看出作为新村高级形态的新农村综合体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在专家们的引导下,联系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进行深入研讨,自觉增强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XX年9月,全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XX年10月,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出总体要求。XX年2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XX年12月,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要任务。今年3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试点的具体要求。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县都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布局。据刚刚完成的21个市州的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今年全省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282个,到XX年将建设905个,到2022年将建设1887个。从目前各地实践探索的情况来看,总体上是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的,是积极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重视。这里主要谈四个问题:
一是规模问题。一个新农村综合体究竟该聚居多少农户,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些都是普遍关心的问题。有的地方三五十户就说是新农村综合体,而一些地方一作规划就是七八百户,甚至上千户。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把握好两点:第一,凡事都有个度,新农村综合体的规模同样如此。就各地探索的情况来看,一般还是应当有百把户,再小就是普通的新村聚居点了。大一点,两三百户也就差不多了,太大那就是在建小城镇了。第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平原、丘陵、山区、民族地区的规模要求应当有所不同。
二是主体问题。新农村综合体为谁而建、由谁来建、让谁去管,这些都是必须认认真真搞清楚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新农村综合体要以农民为主体,我看这是一个必须始终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性问题。各地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政府要去引导,但是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综合体建成以后,可以而且应当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让城里人去分享田园风光,但是,不能搞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把新农村综合体建成市民的别墅区。
三是产业问题。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发展是重要支撑。当农民群众搬进新农村综合体以后,既要住上好房子,更要能过上好日子。达不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费那么大的劲去建设新农村综合体还有什么意义。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发展,要注重特色,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上下大功夫。要讲求规模,做到连片发展,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要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走“公司+农户”的路子。要开发农业的多功能,特别是要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村寨。
四是选点问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全新模式,从长远看,它肯定适合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但是,由于它的规模较大,元素聚集较多,要素投入更加集约化,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特别是在当前这个试点阶段,必须从那些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入手。比如,场镇周边的村,这些地方可以充分利用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当然,在选点问题上,还要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人口转移因素,不要建起来没几年,人就搬走得差不多了。更要避开地质灾害,不能十年九灾。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一项没有先例的实践,重在探索,贵在创新。我省地区广阔、地形复杂、文化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各地在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实践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意特色,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里强调四点:
第一,科学规划。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科学规划是前提,是先导,是龙头。要充分学习借鉴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首先搞好科学规划。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规划,要充分体现“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要引入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要注重农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当前要特别注意的是,新农村综合体在本质上属新型农村社区,一定要体现田园风光和生态环保,决不能因为引入城市规划的理念就把城市搬到农村,更不能把“城市病”也传染到农村来。同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不能川东川西一个样,藏区彝区“青一色”。
第二,分步实施。新农村综合体的规划是发展的蓝图,一定要坚持高标准,决不能降格以求;但是,规划的实施则是一个过程,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就某一个市、某一个县来讲,一定时期内,比方说到2022年,规划建成多少新农村综合体,不可马上就遍地开花。今年能启动多少、建成多少,明年又能启动多少、建成多少,应当根据可动员调配的人力、财力、物力来考虑和安排。一定要跳起来摸得到,启动一个就如期完成一个,而且要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具体到某一个新农村综合体,完全可以分为若干期来建设,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分轻重缓急,一步一步的推进。
第三,用好政策。最关键的是要用好用活用足土地和投入方面的支持政策。当前,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搞得好的地方,在利用政策方面都有招数;推进难的,多困于政策特别是土地和投入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讲,专门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支持政策还没有。但是,没有专门政策不等于没有政策可用,现在可用的政策还是有的。比如,示范片建设政策,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土地整理政策,灾后重建政策,连片扶贫开发政策,重大建设工程移民搬迁政策,新村建设基础设施补助政策,等等,都可以用。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握政策,如何去找准对接点和切入点。工作得当了,是大有作为的。
第四,确保质量。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形象。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高标准、高质量。路,不能边修边坏。水,不能三天两头堵。气,不能一住进去就漏。每一个方面的设施建设,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高质量建设。在建设的全过程,一定要强调质量监管,并且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严把质量关。一旦发现质量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严格追究责任。要通过制度监管,把每一个新农村综合体都建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
同志们,我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正在进行火热的实践,希望大家用智慧、心血、汗水和勤劳的双手,不断创造我省“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新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