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四有”好教师心得体会:尺度、深度和温度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习xx总书记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把对“筑梦人”的殷切期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可以称作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旗帜鲜明的方向性,具体清晰的指导性。尤其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无疑为广大教师确立了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结合习总书记关于“四有”教师的标准,就如何增强职业能力做一名好老师,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四有教师”的尺度: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

  我们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淡泊了名利,选择了对真理的追求,对奉献的执着,对尊严和良知的坚守。
  当下,面对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海洋,面对浮躁偏激众生喧哗的多元诉求,作为一名教师既要脚踏实地初心不改增强职业认同感,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时代节奏。在培养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同时,更要提升他们对时代潮流和社会万象的认知识别能力,要让学生们辨曲直,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面对迎面而来的挑战与诱惑,既不盲目排斥,也不随波逐流,既不做“冷漠的旁观者”,也不做“精致的利己者”,而是努力做一个“理性的建设者”。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正确认知,养成一以贯之的是非标准,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最终形成高尚的价值观、正确的是非观,也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远大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就像黑夜中没有灯塔指引的航行,最终落个古人所讽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价值观、是非观的养成首先要有独立的思考,然后形成准确的判断,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独立的思考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储备,准确的判断离不开智慧和品德的积累,而正确的选择则离不开胆略和勇气的汇集。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是一个长期升华与积累的过程,既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道德制高点,也是我们再踏征程的心灵出发点。“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在我们思想的行囊中,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为伴,就不会偏离最初的航线。

  所以说,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是教书育人的第一使命、第一责任。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面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莘莘学子,课堂教育、课下实践,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思想引领、启迪心灵更为重要。只有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进而融会贯通于课堂内外,让自身修为成为学子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活标杆”,师生教学相长,“教书育人”才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四有教师”的深度:兼具精湛的专业素养与博大的人文情怀

  我们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同时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是终身学习,笔耕不辍。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站稳讲台;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只有兼具精湛的专业素养与博大的人文情怀,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塑造“筑梦人”的历史使命。

  习总书记所说的扎实学识,其实就包含着具备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双重期待:“……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大学之道育人为本,育人之要在于大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校园里专家学者培养力度、成长速度也进一步提升。但作为一名学者学术上的成就与作为一名教师教育上的成功并不是一回事,在现实中,学生们最喜欢的还是那些能够深入浅出把知识教“活”了的老师,那些在课堂上不时灵光一现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老师,那些语言幽默风趣善于引发会心一笑的老师……

  所以,一名好老师既要有坚定的学术追求,又不能简单满足于学术上的积淀。教与学的结合,“教会”与“会教”的辩证,始终是老师职业坐标的横竖轴,不能偏废。数字是枯燥的,公式是生硬的,但都不影响它们经过人文的浸润而变得生动有趣。所以,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是好老师的双翼。课堂之上,我们除了传授标准答案之外,或许还可以与学生们分享一下幸福的感悟,生命的经验,甚至还可以是美好的爱情……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学生回忆起母校,记忆深处最清晰的,或许就是老师们那些充满温情的“题外话”。

  三、“四有教师”的温度:用爱构建朴素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就选择了一种行为方式,就是在一言一行中倾注爱满天下的情感,爱每一个学生,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爱中有尊重、理解和包容,也有严格、要求和指导,用爱影响学生,在爱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随着培养方式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等,高校师生关系变得日渐疏远,师生交流变得有些现实功利。而构建朴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践行习总书记“仁爱教育”的外化,也是新形势下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现实路径。如何构建朴素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老师要公道正派。学生脾气秉性千差万别,但老师要做到既因材施教,又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要真感情投入,等距离待人。尤其是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要强加于人。教师自身公道正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风清气正的教风自然涵养积极向上的学风和校风。

  其次,老师要尊重个性。马克思有句名言:“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喜欢老师俯身倾听平等交流,最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作为教师,要平衡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不同利益诉求,也要照顾不同的心理感受。理解是最好的尊重,只有认真研究90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深层次上达到共鸣。

  再次,要增强师生互动。受当前教育模式所限,高校师生的交流、交往日趋单向化:“上完课,悄悄地走了,也不挥一挥衣袖……”要做一个好老师,必须心中装着学生,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渠道与机会,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兴趣,走进他们的内心。老师要做学生成功后喜悦的分享者,也要做意志消沉时的缓释剂。课内课外,老师要做一个“引路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择业观、爱情观;老师要做一个“知心人”,引导学生诚信友善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及时发现问题科学消解矛盾;老师要做一个“暖心人”,要善于解决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深知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主力军,而我们则是培养打造“梦之队”的“筑梦人”,这一使命神圣而光荣,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奉献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努力做一名“四有”好老师,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正能量!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