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态丰富价值观手抄报

2024-06-17下载板报

  和谐生态丰富价值观手抄报

  生态价值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从人类的远古时代到拥有高度文明的今天,人类自身在与自然不断磨合发展中,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上升到“和谐”,形成了相应的不同的生态价值观,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一是以“自然中心论”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其特征在于:指出人类只能听从大自然的发展,大自然处于权利与地位的核心。二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其特征在于:它着重强调了人类是要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自然离不开人类利用,如果人类不对自然进行开发,那么自然将毫无用处,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三是以“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其特征在于:既注重大自然与人类本身的统一,与此同时也强调大自然与人类的对立。此观点认为人类可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只要不过度地对大自然进行开采,就不会打破人类与大自然两者之间和谐平衡点,并将造福于人类后代子孙。

  “自然中心论”生态价值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中心论”生态价值观萌芽于原始文明阶段,形成于农业文明时代。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屈从于自然,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作为行为主体,虽然已经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界,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主体的作用方式受到极大的局限性,利用开发自然的程度处于低级阶段。跟自然比较起来,人类完全处于弱者的地位。此时,人作为意识主体,初步认识到外部自然界对于自身生存的价值,生态价值观有了初步的萌芽。

  而到了农业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界现成提供的生存资料来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资料,对自然界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加强。人类对自然界的有用性认知由潜在走向了显在,逐渐树立起了生态世界可以为我所用的理念和价值观,但是由于自然仍占据支配地位,人类对自然的关系不过由屈从发展成为服从而已,所以此时的生态价值观更带有“自然中心论”的典型特征。对于自然界,人类是以敬畏之心为主导的,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自然界乃是生存之根、生命之本;另一方面,对自然规律心存敬畏。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作为“自然中心论”生态价值观的对立面,开始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阶段被强化。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造自然,来满足其生存需要以及极度膨胀的自我意识,自然界完全处于受支配的被动地位。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无限攫取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进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走向了极端,人类认为资源无主,可以任人开采;认为资源无价,可以无偿使用;认为自然资源无穷无尽,只有最大程度的开发自然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人类社会要发展就要向大自然索取,面临庞大的社会资源,人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占有和利用。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特征表现为:第一,以人类为中心,以利益和物质为先导。在这种价值观中,自然界按照性质分为如下两种:一是价值主体,人作为宇宙的绝对主体,它是一个标尺,用来衡量万物;二是价值客体,自然是一个毫无主动、毫无权利的客体,它主要用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针对自然而言,人能够毫无顾忌的向自然获取,变为了一个贪得无厌的主体,而自然则是主体发泄需求与欲望的一个对象,自然存在的价值只能依赖人的需求。

  第二,“消费更多的物资是好事”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人们开始摆脱自然条件的约束,不断增强和膨胀着自我的享乐意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物质的追求,这造成了盲目消费、极端消费和过度消费。

  第三,没有把自然环境看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共存体,而是将其作为发展的总体资源。所以,对于生态系统,人们主要目的是对其高效利用来进行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其开发上,缺乏主动的保护性。只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才被迫对其进行保护。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下的生态文明,不仅没有进步,反而给农业文明时期的原生态文明造成了极大破坏,向自然界过度的开采,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严重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威胁,并最终演变成生态危机。而且当这种危机出现后,人类又过分的迷恋自己所发明掌握的科学技术,认为不断提高和改进技术可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认为能够使用技术方法来解决工业化进程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治标不治本”方式使毁灭性的恶果愈演愈烈。

  “和谐共生”生态价值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其源头是观念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人们对生态价值的认识必须由非理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改变生态价值观,破除“以人类为中心,以利益和物质为先导”的价值观念,确立一种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和谐共生”观念。并以这种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人类自我缓解甚至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逐渐恶化的关系。

  “和谐共生”生态价值观,其内容可大致总结为:第一,自然界相互依存的任何生物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都有其自身生存发展的权利;第二,人与自然在价值上具有平等性;第三,在可持续视野下合理利用自然界对人的价值。

  可以说,“和谐共生”生态价值观是人类不断总结自身的发展,并付出惨重代价后的一种理性认识。近年来,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人们转变了奴役、主宰、支配和征服自然的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协调性看作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主张人类和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把良好生态、富足生活和生产发展作为基础,将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全球各个政府都把生态文明被提高了到了重要地位。

  科学生态价值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它继承现代文化人本主义价值观,既肯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强调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它强调人—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生存价值既包含物质生活层面的价值,同时还包含与自然生态系统优化相关的生存质量优化层面。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是人类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价值观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创新,更是人类生态价值观的伟大变革。在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对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的时代背景下,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确立科学生态价值观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传统的生态价值观把人作为焦点和中心,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主。正因如此,人类也就自然而然地无视自然界中其他的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的存在。“只要是人所需要,人类就会恣意而疯狂地掠夺。而新的生态价值观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的关爱也就是对自身的爱护。①

  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这种改变包括:一是使传统的只讲求自身利益的功力型思维转变为人与自然相互保护的互助型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的实践方式朝着大自然与人类互相帮助、互相利用、共同生长、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向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二是使人们树立整体性思维方式,不再把生态系统的一些要素从整体中直接抽取出来,而是将它放置在这个整体环境里,来认识它们使用它们。三是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有助于人们道德关怀的范围的扩大,引导人们形成自觉关心和爱护世间万物的生态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有效的生态行为。

  第二,确立科学生态价值观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说生态危机“本质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和生存危机,是自然界同人类的矛盾危机,从根本上出发,是基于我们现有的观念价值、生产模式和社会机制。”②所以,“需要通过一次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来度过这次生态危机,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变革人类的价值观。”③当然,价值观的变革绝不是简单的修正和改良,而是要超越甚至是颠覆原有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够适应全世界共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进步的科学生态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并不是说改就能改,因为这也是人类经过多年的磨砺和积淀才形成的,尤其是步入工业现代化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宰权和主体性被过分强调,这种“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的价值观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这样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人类把自然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加的物质需要,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和无节制的开发和开采,却从未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也需要我们尽心的呵护和保护。这种“‘一切为了人类、为了人类一切’的‘变态’价值观造成的恶果就是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人类之间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和睦,或自相残杀,或弱肉强食。”④因此,要将人类之间的关系从“与人为敌”变成“与人为善”,首先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不断在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改变,进而改变自然界同人类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要纠正人们错误的生态价值理念,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人类才有可能在根本问题上摆脱生态危机,还人类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世界。

  第三,确立科学生态价值观才能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核心观念即人类同自然界的和平共处。这种生态价值观不同于古代的自然中心主义,也不同于近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这种生态价值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既反对人类被动服从地顺应自然界,又反对只强调人的利益和价值。它明确意识到人类需要同自然相融合,存在于自然之间,两者具有共同存亡,共同发展的同一性。它提出爱护和尊重自然,其实是爱和和尊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同自然融为一体,和平共处,如此才能保证生态环境能够良性循环。促进自然和人类的共同发展。综上,“这样的理念强调人类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文明观点,让人类和自然界融于一体,高度统一。”⑤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不同于征服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相反,需要将自身置于自然界之中,把人类的头脑、血和肉等统一于自然之中。”⑥可以看出,恩格斯主张人类和自然界协调发展、和平共处,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是我们建立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以科学生态价值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以科学生态价值观引导人们提升生态行为。生态行为主要是指人通过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关注社会、关怀宇宙所做出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动,以美好的生活去影响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通过确立和教育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可以使人们了解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激励每个人扩大其道德关怀的范围,使人们形成自觉关怀万物的生态意识,并自觉践行有效的生态行为。”⑦

  科学生态价值观可以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使人们多亲近自然、关心自然、热爱自然。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自然中释放自己的情怀,在自然中感受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所带来的心旷神怡。有关生态环保纪念日的活动需要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如环境保护日、植树节活动、地球保护日活动。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怀。慢慢的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环保人,能够用心的去热爱和关心大自然的一切。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人们才能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观念,用心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第二,以科学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加强生态行政和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行政和生态管理,政府和决策层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构建生态服务型政府、强化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从政策上、制度上、物质上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健康进行。加强环境问题的治理和预防,政府要起到关键性作用,要履行自身不容推卸的职责。环保领域基层执法力量薄弱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国家层面及时修订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鼓励环境执法部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形成环境执法配合联动机制,保障环境执法的有效开展;更需要各地切实将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人、财、物投入,真正使基层环境执法队伍成为守护良好环境的“钢铁长城”。

  第三,以科学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建立在进入系统的物质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循环”;其结果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最终污染排放量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机后,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作为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实现方式和战略选择。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