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热土的秀美风光和五谷丰登的景象。
巍巍沂蒙山,耸立着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激荡着沂蒙儿女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激情。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儿女以“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精神,将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胜利,谱写了军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战的光辉乐章。在和平建设时期,光荣的沂蒙儿女,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已成为仅次于义乌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品批发市场。如今的沂蒙山区正以沂蒙精神,书写着更加恢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画卷。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沂蒙,一块红色的热土。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在长达12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山东、华东局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在这片著名的革命老区,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转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1938年至1939年,随着八路军第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在沂蒙山区组建,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毁家纾难,支持革命。
这是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大旗,党和人民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沂蒙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的曙光,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党和人民军队的身上,把全部的热情倾洒在党领导的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史料显示,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
在白彦争夺战、五井歼灭战、孙祖战斗、塔子山战斗、抱犊崮战斗等载入史册的壮烈战斗中,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狠狠打击了日军。罗荣桓指挥的抱犊崮战斗,苦战一个多月,作战3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200多人,粉碎了日军消灭115师主力的企图。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沂蒙山区每一座山头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每一块土地都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在血与火的厮杀中,根据地部队和民兵有11万人伤亡,其中6万余人壮烈牺牲。